杨之光杨之光

  广州日报讯(记者 江粤军)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新中国人物画四大家之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先生于2016年5月14日晚逝世,享年86岁。杨之光先生的太太、著名油画家鸥洋女士告诉记者,先生是于14日晚7点30分突然呼吸衰竭,抢救无效驾鹤西归的。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也第一时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杨之光先生与世长辞深表哀痛:“刚收到消息,一时感到非常悲恸,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我们心里头期盼着他某一天就好起来了。去年他的画展开幕时,我是最后一次和他见面;春节前本来想代表美协前往慰问,但他当时不太舒服,就没有打扰他。杨老师也是我的老师,我在广州美术学院就读时,他也给我们上过课。我们有‘一门一专多能’课程,一专就是版画,多能包括了国画、油画等,国画就是杨老师给我们上的,当时他名气已经非常大了。2012年他获得了‘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也是广东美术界的一大骄傲。”

  作为高剑父、徐悲鸿等大师的弟子,杨之光一辈子都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这句诗是杨之光的座右铭,也是他对自己多年艺术探索的高度概括。在中国人物画的探索过程中,他大胆探索,让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创作题材等都有了突破,成为一代大师。

  早上个世纪50年代,他就创作出了代表作《一辈子第一回》。他曾表示过,中国画长期被认为是消遣艺术,老是在笔墨技法里转悠。但他从小扎根传统,深知其威力,加上徐悲鸿先生强调个性的解放和人物的刻画;俄罗斯的巡回画派刻画人物也很深刻,这些都为他提供了范本,吸收了大家的经验后,他抛出了《一辈子第一回》,成功了。紧接着,又临摹了列宾的《萨布罗什人》,反应很好,有人评价说:这张画“既生动地表明现代中国人物画家在积极学习西方视觉经验方面所作的努力方式,同时也显示了其作为一种表现媒体在再现生活的复杂性和准确性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同时,没骨人体是中国水墨画中难度最大的一项,而杨之光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没骨法画人像,让中国的没骨人体走上了一条新路。封笔之作《恩师徐悲鸿》更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准。他还始终坚持写书法,始终在探索书法入画课题。本报“博雅典藏周”亦是杨之光亲笔题写的。

  杨之光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在5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如大画家林墉、黄一瀚等。到晚年,更创立了杨之光美术中心。十多年间,将创意和美术相结合,培养和激发了大批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