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把荔枝运到市场(资料图片)。 记者邵权达 摄农民把荔枝运到市场(资料图片)。 记者邵权达 摄

  又是一年荔枝红!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广州城区荔枝种植面积也逐年缩减,城郊现存荔枝林也普遍存在管理粗放等问题,荔枝林看管者也多为老人。记者观察发现,广州荔枝林正从主打经济牌向绿化观光转型,一些荔枝种植户甚至改种檀香等经济林木。

  广州城区荔枝林今安在?这些荔枝林都是谁在种植呢?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城区(老八区范围),了解各区域荔枝种植的历史变迁,并采访了荔枝种植户、各区农业部门。

  统筹/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

  文/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何瑞琪、曾卫康

  通讯员云宣、海宣、张苑云

  有多少?老八区白云黄埔最多 约5万亩

  越秀:已无荔枝可寻

  越秀区是最早被城市化的地方,如今已无荔枝林可寻。

  荔湾:补种荔枝树

  “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得名于荔枝湾,荔枝湾得名于荔枝。如今,连片荔枝在荔湾区早已难觅踪影。

  据了解,20世纪40年代,荔枝湾两岸成为菜农聚居之地,居民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树。与此同时,附近的驷马涌沿岸成为了近代工业基地,开设了焦化厂、染料厂、电镀厂等,成片荔枝林也逐渐退出。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有关部门在荔枝湾涌旁边补种部分荔枝树,重塑荔枝湾风光。

  白云:仅存万亩荔枝园

  白云区作为广州地区荔枝的产地之一,所产荔枝一度以果肉厚实、鲜嫩多汁闻名珠三角。其荔枝种植面积顶峰时一度达到6万多亩,但在过去20年间快速消减。 如今,仅存1万多亩的荔枝树,年产量2000多吨。其中,以太和镇的头陂村、穗丰村、兴丰村,钟落潭镇的湴湖村、米岗村、陈洞村等最为集中。

  海珠:万亩果园有200多亩

  海珠区曾是城乡结合部,拥有桂味、糯米糍等品种,媲美增城、从化荔枝。

  据海珠区农业部门统计,目前,海珠荔枝分布在北山、赤沙、仑头、瑞宝以及万亩果园,荔枝树呈现零星分布。其中,万亩果园分布最为集中,有214.62亩荔枝。

  黄埔:种植面积近4万亩

  黄埔区农业和林业园林局称,区内现有荔枝种植面积近4万亩,这几年种植面积稳定,因为近7成荔枝树、近3万亩都是树龄100年以上的古荔,基本被保护起来。

  黄埔区的荔枝品种有20多种,分为早、中、迟熟三大类,早熟有三月红、妃子笑等,中熟以桂味、糯米糍为主,迟熟有槐枝、亚娘鞋、挂绿等。

  功能:从主打经济牌向绿化观光转型

  对于荔枝湾沿岸补种的荔枝树,工作人员表示,荔枝树主要用于绿化用途。海珠区不少荔枝树分布于湿地之中,是城市“绿肺”的组成部分。近日,记者走访了万亩果园,荔枝树散落在黄皮、龙眼树林之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白云区种植的万亩荔枝主要用于销售。去年,湴湖村农民朱国佳家所种70多棵桂味产量1100多斤,相比往年,今年桂味收成大减,行情也不是很好。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白云区农民争先恐后种荔枝,但如今盛情已不再。“当时,我们钟落潭镇湴湖村4000多亩水稻田,有3000多亩改种了果树。”该村相关负责人说,直至2010年前,荔枝价格还不错,部分村民仍以荔枝为主,最多年收入可达4万~5万元。

  对于白云区荔枝林的发展,有年轻村民建议,钟落潭地区、太和镇山区可以依托绿道、驿站等旅游配套设施,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打造成荔枝文化旅游产业。“可向从化打造杨梅之乡、增城打造荔枝节学习。”一位村民说。

  谁在种?

  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白云:都是老人在种荔枝

  目前,白云区多数荔枝已分树到户,由于规模小、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钟落潭镇的良成三路曾经是有名的荔枝街,可如今摆卖的本地荔枝已少之又少。

  72岁的农民朱国佳说:“现在种植荔枝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吃在家种地的苦。”朱国佳与妻子分居两地,妻子在市区带孙子,自己在家管理果林。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太和镇、钟落潭镇不少曾经的荔枝林都逐渐荒废,果树之间不仅杂草丛生,甚至有些被野藤覆盖。

  海珠:荔枝树被“放养”

  “我们的荔枝不出名。”万亩果园中的土华村是龙眼的主产区,村民梁大叔有三亩龙眼,“龙眼、黄皮是我们栽种重点。荔枝树只是散落于地中,没怎么打理。”

  梁大叔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华龙眼全国闻名,“我们生产出来的龙眼,大家都抢着要,价格卖得高。而我们的荔枝,名气没增城、从化大,如果生产荔枝,没有什么优势。”与土华村临近的小洲村情况也类似,荔枝树处于长期“放养”状态。

  黄埔:种荔枝不如种檀香

  虽然黄埔区的荔枝名声在外,然而,近年来天气原因特别是今年发生风灾和暴雨,导致荔枝大幅减产,令不少果农心灰意冷。有果农开始改种新的果树或者经济价值更高的林木。

  在长洲上庄村,老曾指着一排数十年历史的荔枝树说,前些年,近50棵荔枝树起码有3000斤收成,去年遭遇低温天气,收成少了一半。今年,产量更是跌到历史冰点,首先在盛花期先遭遇连续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座果率;4月13日又发生一起风灾,把荔枝树全部“扫荡”了。

  面对这种情况,老曾改种檀香。“种50棵荔枝,即便丰收了,一年也就挣两三万块钱;种檀香,5年的树龄就可以卖2000多元一棵,10年树龄更值钱,关键是年年增值、价格稳定。”

  剖析:受双重冲击面积逐年缩减

  白云区是广州城区荔枝种植的一个缩影。荔枝种植缘何逐渐缩减?白云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冯钰分析,这是因为受到了果树低价减产、生态环境变化、城市发展空间等多重挤压。

  今年,白糖罂、妃子笑等早熟品种躲过了雨水频繁期,挂果量比糯米糍、桂味等迟熟品种多。“糯米糍、桂味是白云区荔枝的主打品种,成花期是在清明节前后,刚好遇上降雨频繁时期,导致了霜疫霉病频发,座果率下降严重。”冯钰说。

  加上近些年荔枝价格普遍不高,一年下来连本钱也收不回,导致农民对种植荔枝失去信心,也就降低了管理荔枝的积极性。

  去年,荔枝的收购价格平均为5元/斤。村民朱阿姨苦笑说:“我外出打工一天100元,比做果农好多了。”如今,多数村民选择让荔枝树自生自灭,挂果就分给朋友,不挂果也无所谓。

  城市发展空间的变化以及现代观念对种植业的冲击,也是一个原因。站在绿道湴湖村段放眼望去,在一大片果林的边缘是一些低矮的工厂。数年前,大片荔枝林被连根拔起,推平后盖起了厂房、楼宇、农庄。

  龙岗村村民曾大哥原有3亩荔枝林地,4年前将这些已有20年树龄的荔枝全部挖掉,将地出租给外地人员种植经济作物。他说:“这些荔枝时有时无,一年赚不了几个钱,我将这块地出租出去,自己不用辛苦打理,一年也有几千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