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吴瑕

  广州市首个生态文明领域综合型发展蓝图正式出炉。日前,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根据规划目标,到2020年,广州将在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届时,广州将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并力争至2020年,广州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总体目标

  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

  《规划纲要》提出总体目标,到2020年,广州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红线和空间管控体系确立,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届时,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

  到2020年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

  ●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维持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省下达我市的目标要求,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消除劣Ⅴ类,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7%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率保持在100%。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创建“海绵城市”

  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200年一遇

  《规划纲要》提出,广州将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结合岭南气候特点,建立适合南方长时间多雨天气的建设标准。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推广透水城市地面建材铺装,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缓减城市内涝压力。

  同时,广州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利用自然排水能力,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其中,城镇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减应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鼓励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广场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下沉式绿地;在新(扩、改)建区实施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到2020年

  ●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主要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100至200年一遇,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

  广州“海绵城市”试点片区

  ●天河智慧城

  ●国际金融城

  ●海珠生态城

  ●大坦沙岛

  ●广州教育城

  ●中新知识城

  ●广钢新城

  ●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灵山岛尖)

  ●东部生态廊道

  今年6月底,位于天河区智慧城的广州大观湿地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

  落实“公交优先”

  中心城区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规划纲要》提出,今后,广州将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交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加快形成多模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网络。同时,完善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大力发展公交无缝换乘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与城际(市)轨道交通便捷换乘,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纲要》还提出,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群体的市场需求,探索推出定制公交、定制出租等不同系列服务,提升交通便捷性。

  此外,广州将严格控制中小客车保有量增长,继续实施科学的中小客车总量控制措施,实现中小客车合理、有序增长。在控制机动车总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市内交通流量。同时,广州将建设停车诱导系统,逐步试点接入动静态停车场信息,引导车主通过手机、诱导屏等方式合理、高效停车,提高区域内停车资源的利用率。

  力争到2020年

  ●新开通9条轨道交通路线,总里程达到520公里以上。

  ●全市行政区公交线路总数达1200条,建成400公里公交专用道,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

  ●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