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青在创作。赵树青在创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慧莹

  “它的脸,我不是很满意,要撕掉重做。”赵树青指着一个粤剧骨架彩塑作品喃喃道。在别人面前,赵树青是名普通的中学美术老师。其实,赵树青很不“安份”,一直有一个“艺术梦”,喜欢泡在工作室里搞研究。他的“骨架彩塑”和“硅胶内植色工艺”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而他首创的“骨架彩塑”,有望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品牌,推广到各大中小学学校去。

  玩转雕塑缘起

  “不起眼”的手工黏土解决材料难题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老师就是教人画画,而且美术课在中学里毕竟只是副科。东莞济川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赵树青却不“安份”,非要在中学里搞研究,每天与“泥巴”为伍。

  多年来,在美术教学中以工具材料最为简易的绘画形式备受推崇,而强调触觉和立体造型的雕塑教学,尽管在中学美术课程标准早有列入,但是开设起来却颇为不易,雕塑这种“高大上”的工艺一直停留在课本上。“传统雕塑要翻模、灌浆,程序相当复杂,成本也很高,不利于在中小学里推广。”赵树青表示。

《回家的路》系列人物之一。《回家的路》系列人物之一。

  2013年前后,赵树青多次尝试将雕塑工艺搬到学校课程里。他曾尝试用陶泥进行教学,但是,陶泥没有经过高温烧制,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巴,不能持久保存和展示。

  对一些毁坏的、不乏很有创意的学生作品,赵树青深感可惜。

  后来,赵树青的一名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他的一个黏土小作品,并向赵树青推荐。“这不就是幼儿园做手工用的黏土吗?”一开始,赵树青不以为意,觉得小孩的玩具难成“大器”。晚上回到家中后,赵树青辗转反侧,他心想,既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不妨先用这种黏土来做雕塑的皮肤。

  赵树青逐渐发现,这种“不起眼”的黏土叫做“彩色超轻纸黏土”,它不仅易于造型和保存,而且价格低廉。经过实验和改良,赵树青以铁丝等材料搭建骨架,然后用这种黏土进行加固和塑形。这便是后来的“骨架彩塑”,里面融合了雕塑和彩塑的智慧。相比普通彩塑,它的造型和外表可以更为夸张。

粤剧人物。粤剧人物。

  “骨架彩塑”出来后,引起了教育界不少关注。北京专家尹少淳表示, “骨架彩塑”填补了雕塑在中国中小学推行的空白。“骨架彩塑”目前已申报国家专利,以后有望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品牌。

  “美学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范畴也很广,形式可以很多样,可以让学生们一边玩一边就获得了美学意识。但你如果多加留意不难发现,我们的学校美育教育多数只停留在平面的范围。”赵树清说,骨架彩塑有助于锻炼中小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它价格低廉,极易在中小学校推广。“我的梦想是让骨架彩塑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艺术教育品类,带着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一起玩‘泥巴’,充分发挥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在课程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