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刘文琴、林伟吟)被诊断为“脊柱肿瘤”后,老家的医生告诉谭叔(化名)“顶多活三个月”,没想到他“回家等死”却挺过了半年,最终在广州诊断为“脊柱结核”。

  六个月前,谭叔因为腰背痛就做了磁共振检查,并被诊断为“脊柱肿瘤”。一方面,谭叔家境普通,无法承受伴随肿瘤治疗而来的高额医药费;另一方面,医生告诉他,以往的经验显示,“一旦肿瘤出现在骨头上,往往意味着癌症到了晚期,生命进入倒计时”。

  为免家人“人财两失”,谭叔决定放弃治疗,返回家中安度余生。万万没想到,原以为生命只剩三个月,在腰痛的折磨下,谭叔却坚强地挺过了半年,且没有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抱着一丝希望,谭叔慕名找到了广东省脊柱脊髓疾病科研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慧勇教授,希望能获得“一锤定音”。

  最终,经过沈慧勇教授及其团队的详细检查,尤其是运用了新型“脊柱病灶多点穿刺组织活检技术”来验明正身,谭叔被确诊为脊柱结核,“能治好!”这个消息让他喜出望外。目前,谭叔正在家中进行抗结核治疗,大约两周后将返回医院进行手术。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获悉,许多被确诊的结核病病人往往不相信自己得了“书上记载的痨病”。尤其是脊柱结核患者,往往以为“结核病菌只侵袭肺,不会招惹脊柱”。

  我国著名的脊柱肿瘤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任沈慧勇教授指出,结核病与贫穷紧密相关,在近百年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如今,我国的结核防控体系非常健全,结核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明显下降。但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以及自身免疫缺陷疾病等综合原因,使得近几年的结核病的发病率又有抬头的趋势。

  沈慧勇教授指出,我国结核病发病率约为68/10万,其中5%~10%为骨与关节结核。

  沈慧勇指出,不典型脊柱结核患者常容易被误诊。以谭叔为例,这种不典型的脊柱结核如果出现在45~60岁,抽血检查可能是完全正常,患者有时会伴有体重明显下降,MRI也没有明显的冷脓肿形成,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脊柱肿瘤。同时,由于抽血往往查不出结核菌,容易被误诊为脊柱肿瘤,让患者心灰意冷放弃治疗,导致脊柱畸形,彻底丧失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