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黄冈大桥为什么被我们称之为“姑嫂桥”吗?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让小编带你一起来听听吧。

  古时黄冈有四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西门与虎头山相对,中间隔着黄冈河。此处河道狭窄,终年水深流急,把一条入城官道切断,有一船家在这里撑渡为生。

  撑渡是件粗重活儿。船家从早撑到晚,由春撑到冬,年复一年,以致积劳成疾,不久病亡了。

  兄死夫亡,姑嫂好不悲伤!借钱把丧事理毕,嫂嫂就对小姑说:“如今有船无人撑,不如卖掉,可还死人债。”小姑听从嫂嫂的主张。有个想买船的人闻知,找上门来。姑嫂领他到渡口看船,见溪坎下围着一群人,地上摆着一具湿淋淋的男尸,一个妇人伏在死者身上嚎啕大哭,磕头撞额,痛不欲生。她的身边跪着一个小孩,呼喊爹爹,催人泪下。

  原来,撑渡的汉子一死,无人摆渡,南来北往的行人到此只好硬着头皮涉水过河。谁知黄冈河与南海相通,河水随着海水涨落。这死鬼是只“旱鸭子”不会泅,时逢大海涨潮,到了河心,被水流三冲四刷,心寒脚软,死于非命。

  小姑见状,便对嫂嫂说:“阿嫂,卖船作孽啊!还是勿卖船好!”

  买船的仁兄说:“你们姑嫂俩乃是女流之辈,船留在这里叫谁来撑?”

  “我来撑!”小姑奔到码头,解开缆绳,用力把船一推,纵身一跃,跳上渡船,把竿一点,渡船劈波斩浪,驶向对岸。

  一会儿,小姑把一船乘客送过河来。嫂嫂大喜,也就打消卖船的念头。从此,姑嫂俩齐心协力撑渡,不单生活有了着落,也慢慢还清了欠债。

  有一天,船到河心。忽然间,天黑地暗,风狂雨暴,无情的风浪,将渡船打翻,可怜船上乘客除了姑嫂死里逃生外,其余人等都丧了命,船也漂走了。

  俗话说:“五月初一龙教仔。”翻船恰好是这一天。

  无船撑渡如何是好?姑嫂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在渡口外建桥。她俩上山砍树,砍了七七四十九天,双手冒出七七四十九个血泡,血泡变成七七四十九个硬茧,终于砍出一批建桥用的木头。

  姑嫂建桥感动了众人,大家纷纷跑来帮忙,没几天就造出一条小木桥。可是又逢着大潮起风,海面涌起一阵阵白茫茫的海浪,直朝黄冈河冲来,将小木桥冲垮了。

  姑嫂反复造的两条桥,每次都被大潮冲倒。

  以前只用两根直立的木头作桥脚。第三次造桥时,姑嫂将两根桥柱斜插交叉,中间添上一根直柱。这样一来,比过去牢固多了。第三座小木桥刚造好,大潮又来袭了,海水冲呀刷呀,刷呀冲呀,冲走河心桥脚两根木柱,桥身越摇越厉害。姑嫂急得双双下跳河里,死死抱紧桥脚,守了三天三夜。

  海潮退去后,桥脚完好无缺,但姑嫂不见了!有人说,是姑嫂俩变成桥柱才保住这条小桥。为纪念姑嫂俩为造桥利民出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人们把这座桥称之为姑嫂桥。后来,原本半咸半淡的河水在一夜之间变得又清又甘,有人说,这是姑嫂俩在抵挡着海水上涌,保护河水不被海水勾兑,所以又称该桥为关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