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机构:
“生意”冷热有别
在顺德善耆家园一期项目的样板楼层中,前来咨询和参观的老人一批又一批。“我们有一批工作人员,像售楼先生、小姐一样,带着老人和其家人来看房间、介绍布局。”广东德耆慈善基金秘书长胡兴民介绍说。在项目接待室里,工作人员“一对一”和参观者围坐一桌介绍项目情况、房型及服务。在接待完后,工作人员带着客户走访实地环境,了解养老院中具体环境。
“善耆养老院现在基本上已经有140多人确定入住了。” 胡兴民告诉记者,善耆这一个养老项目推向市场后,受到市场欢迎。其中单人床位最吃紧,胡兴民告诉记者,30个单人床位首期推出后,就有60多老人排队“抢”。
另一些机构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东莞福星女儿家护理院院长钟志勇介绍,他们设计床位200张,一期开放108张,试业近两个月来,目前入住的老人不到20位。这跟医养机构的东莞社保报销政策尚未最终出台有一定关系,但钟志勇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对机构养老的接受程度不是特别高”。
“新莞人的接受程度要比东莞本地人高,年纪轻的要比年纪大的接受程度高,有疾病之后的接受程度会比没得病前接受程度高;一些老人还是觉得去养老院会丢子女的脸,一些子女也怕被人说‘不孝’;全社会对机构养老的氛围还不是很浓。”钟志勇说。
专家观点:
照护老人必须经过系统培训
广东医科大学养老产业研究院院长谢培豪曾到日本等地考察国外的养老机构,也研究过很多国家的养老政策。他指出,“目前我们的社工、护工还不是很到位,经常只是陪老人聊聊天,或者送点吃的喝的,唱歌跳舞,让老人简单地开心一下”。
在国内的养老院经常能看到的画面是,无法自主行动的老人瘫坐在轮椅上,流着口水,打着哈欠,没有一点精神。谢培豪说,“这些老人最大的问题是看起来不快乐,但要让老人快乐起来,参与进来,玩小游戏,一起活动,这必须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做得到。照护老人的爱心、决心和能力,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才能获得”。
更让谢培豪纠结的是,在国外怎么照护老人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流程和标准,养老机构照护得好不好,第三方监管。“但我们没有标准,照护老人成了‘良心活’,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一点,或者偷懒,没有区别。很多看护老人的阿姨的‘原则’是不出事就好”。
设置在罗湖区福利中心的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专科医院是全国首家以服务福利院中心养老老人为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院长邱传旭本人对医养融合有深入研究。他表示,养老应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出于人性化的考量,“有些老人因为缺乏照料或自身疾病原因必须住在机构,而社区养老则是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两者之间的模式,适合于亲人不在或家里生活不便的短期托养。但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人的选择,也是养老模式的主流。”
邱传旭说,之所以推行医养融合在于提倡健康养老,是对老人基本生活之外健康保健和心理的塑造,“养老不是‘圈养’,而是让老人有实际行动能力,尽量不脱离主流生活圈子,也帮助其自主生活,这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也体现老人的自身价值”。
他表示,未来几年,90%的居家养老将会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