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违法乱行现象仍比较常见(资料图 郑家雄 摄)  非机动车违法乱行现象仍比较常见(资料图 郑家雄 摄)

  东莞日报 程癸键  6月2日,在樟木头,一位30多岁的母亲骑着三轮车,带着自己的两个幼子外出时,不慎与一辆货车发生剐蹭。事故最终导致这位母亲的两个儿子不幸身亡。

  这起惨痛的事故突出反映了非机动车逆行、载人等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多发、高发的根源是什么?交警部门对此有哪些举措?各方如何有效共创安全出行局面?对此,东莞日报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并邀请市民网友、一线交警、政协委员等一同探讨。

  记者调查

  非机动车违法现象较常见

  “如果三轮车没有逆行,这起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如果三轮车上没有载人,就不会发生这么惨痛的事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起事故发生后,市民张女士感叹。

  记者调查发现,三轮车等非机动车逆行、载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在东莞各镇街都存在,因此屡屡发生交通事故。

  6月2日至6月4日,在环城路北段望牛墩出口路段,本报记者观察发现,早晚上下班时段,数十辆自行车和电动车横向穿越6条车道,然后沿着环城路北段逆行。该路段限速80公里/小时,很多快速驶过的机动车不得不紧急避让这些非机动车,险象环生,让人捏汗。

  记者采访得知,这些自行车和电动车的骑行者是周边工厂的员工,环城路北段将他们的住处和工厂隔开了。“我们的厂在那边,住在这边,所以上下班必须穿过去。”一位员工比划着告诉记者。记者发现,在50米开外,就有一座人行天桥。“走天桥确实安全些,可是要推车上去,不方便嘛。”另一位员工说。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南城、万江、虎门等多个镇街,也存在着非机动车逆行、载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综合网友、市民的反映,这些现象在许多道路上较为常见。

  管理难题

  违法成本低,查处成本高

  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占用机动车道等违法现象,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也带来了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很多市民对此类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觉得没啥危险,是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多发、高发的根源所在。

  一直以来,东莞交警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创建工作,以文明交通示范路口、示范路段为重点,大力查纠机动车乱停放、非机动车冲红灯、行人乱穿公路等较为普遍的不文明交通行为,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是,从全国各个城市的情况来看,整治非机动车违法乱象,形势仍不容乐观。东莞也不例外,有关部门即使加强监管,仍然难以彻底消除此类违法行为。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位民警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实际管理中存在很多难题。一是一些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从众和侥幸心理。二是执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非机动车违法现象多发而集中,全面整治要投入大量警力;与此相对应的是,按照现行法规规定,对违法当事人仅可以处以5至50元罚款,不仅执法难,而且很难当场执行到位。

  各方建言

  交通安全出行需全民共治

  必须加强对非机动车的管理,切实整治非机动车违法行为,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此类事故。“6·2”事故发生后,众多网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如何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呢?茶山交警大队负责文明交通宣传的民警袁自开说,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最终要靠全民交通文明素质的提升,必须把全民尊法知法守法、提升交通文明素质作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基础工程,推动建立与汽车文明相适应的交通文明。

  提升文明交通素质,关键在于行动。一是向广大市民进行教育提醒。市政协委员吴平建议,东莞市公安局正在开展“以案说防”活动,交警部门可重点剖析像“6·2”事故这样的典型案例,然后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平台在全市广泛传播说防,让广大市民从中吸取教训,培养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意识,从而自觉提升文明交通素质。

  二是创新整治举措。2016年,为了补齐农村交通管理工作短板,茶山交警大队在全镇建成17个交通劝导站,由所在村(社区)主任担任站长,治安队员担任劝导员,重点劝导进出村(社区)的非机动车驾驶员守法出行。记者走访发现,这一创新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茶山镇干部群众的称赞。吴平对此高度好评。他指出,这一创新做法好操作、好复制,如果在全市推广,有望促进解决非机动车管理难题。

  三是发动全社会共创文明交通。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吴平指出,东莞可以引导成立专门的交通安全公益组织,发动更多志愿者参与,劝导非机动车驾驶员守法,传播文明交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