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孙堤■郑孙堤
■郑孙堤作品《朝阳冉冉春无极》■郑孙堤作品《朝阳冉冉春无极》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马一兵)这个8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副院长、汕尾市美协名誉主席、汕尾书画院顾问、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委理事郑孙堤在东莞岭南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海之恋”的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90幅,集中展现了祖国辽阔的海疆、壮美的山河。

  多年来,郑孙堤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能够把观众带到海洋与人的和谐共处中去,甚至有一种“随物赋形,尽水之变”的感觉,可以看到线条勾勒的组合,墨与色的交融,骨与肉的线面表现,以及力求表现出惊涛拍岸的力量。画面上波浪壮阔的大海在他的笔下得以浓缩,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大海。

  幼时沙滩作画

  深受汕尾文化熏陶

  海帆、浪花、礁石、海鸥、渔女……这些极具海洋特色的元素,对于东莞人来说并不算陌生。

  在距离东莞不到三百公里的汕尾,郑孙堤常出神凝望大海,在他的笔下,描绘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银帆点点的渔舟,充满着南国的风俗情致和浓厚的乡土味。海洋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寄托了他的一份情思。

  在渔村度过童年的郑孙堤,从小感受到汕尾独特民风民俗的文化熏陶,大海、渔村是他一生割舍不断的情缘和难以忘怀的故土。

  五六岁起,郑孙堤就迷上了画画,他常在沙滩上、地上用木条作画,还常用粉笔在门上涂鸦。因为喜欢画画,他在学校读书时也小有名气。后来郑孙堤想进入广州美院深造,却因为家中贫困而不得不放弃。

  他的同学曾洪流考上了广州美院,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校外便给郑孙堤“开小灶”,这使他第一次了解到美术的广阔世界。

  画海四十余年

  创新画法成海洋画名家

  也是因为对绘画的酷爱,使他对大海有了更深的了解。海的博大、深远、丰富正是哺育他成长的生命元素,更是他国画创作的无尽题材,他的全部画作没有离开过大海,也从未疏离过渔家生活。

  在海丰师范读书时,郑孙堤的作品就不断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97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连环画册《南海蛟龙》,在85幅以海作背景的画页中,大海的种种微妙变化都被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

  在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山水、人物、花鸟画家辈出,留下了大量的精品佳作,可专事画海洋题材的画作、画家却寥寥无几。

  海水不同于江、河、湖水,礁石也大异于陆地山峦,仅用传统水墨山水的笔法墨法是难以表现大海的。2006年,郑孙堤在北京画院参加中国海洋绘画学术研讨会,与来自全国的海洋画家进行了交流,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从中了解并掌握了表现大海的绘画手法,他创造出干裂纹皴以表现巨礁的坚韧、顽强,取色墨的深厚凝重渲染海水的博大、深沉。

  同年,中国海洋画研究院成立,郑孙堤被选为副院长。

  与东莞结缘

  创作之余不忘慈善

  这次在岭南美术馆举办画展,郑孙堤精心挑选了一些作品进行展出,其中,展出完毕后,四尺水墨画《海韵》被岭南美术馆收购。郑孙堤希望借此画展能与东莞的同行进行交流。东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郑祖任在开幕式现场表示,东莞还未有画家成功用大海作题材,把它艺术地搬于纸上,郑孙堤通过细心研究,把大海的这种拼搏勇敢等精神跃然纸上,非常不易。一位在现场观展的美术爱好者表示,能在东莞看到这样大气磅礴的海洋画很难得,这些作品展示出了海纳百川的气概,也与东莞的城市精神相契合。

  事实上,儿子在大朗安家,郑孙堤也与东莞结缘。他常来东莞探望儿孙,也经常参加各类书画交流,举办过个展、联展,结识了一大批书画界的朋友。同时,他一直坚持创作,不知疲倦。

  2012年7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建院以来创作的首幅长达14米的国画长卷《珠江口岁月留香图》在东莞首次亮相,在中国海洋画研究院院长李海涛的带领下,郑孙堤为主要创作者之一。该画作通过将虎门大桥、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金鳌洲塔、可园等东莞历史及现代景物融合到一起,为世人展示了珠江口历史变迁景象,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画笔,郑孙堤展现出了一幅反映东莞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画卷。《珠江口岁月留香图》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后,现收藏于厚街广东科枝职业技术学院,现展出于该校图书馆。

  以画为媒,郑孙堤把壮阔美好的海洋画带入东莞,使汕尾、东莞两地艺术交流更加紧密,同时,他将画作捐赠用于慈善拍卖,积极参与东莞慈善事业,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东莞这个第二故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