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道上,边检官兵手拉着手趟水前去营救被困群众虎门大道上,边检官兵手拉着手趟水前去营救被困群众
虎门港澳客运码头附近遭海水倒灌,不少车辆被淹虎门港澳客运码头附近遭海水倒灌,不少车辆被淹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受台风及风暴潮影响,虎门镇出现超历史高水位,旧城区(东引运河以外)大部分区域出现潮水倒灌,长堤路、太沙路、人民路等道路受浸,截至昨晚20时,受灾人口约1000多人,无人员伤亡报告。

  昨日下午1点后,记者现场探访发现,虎门太平城区几乎变成了“大海”,不少车辆被淹。目前,虎门镇基本恢复正常,正全力以赴做好善后工作。

  海战馆、威远炮台

  海水涌上大堤,景点关闭

  昨日下午1时许,记者首先来到虎门南面海边的虎门海战馆,只见海战馆大门紧闭,海战馆门前的大堤上,大风掀起的巨浪,直扑大堤,海战馆前的道路满是积水。

  记者淌水经过海战馆前的道路,来到威远炮台,只见炮台的古巷内,有近米深的积水,浑浊的海水从炮台的射击口汹涌而入,人员已无法进入。

  海战馆和炮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下午1点后,海战馆、威远炮台等全部关闭,工作人员在现场戒备,防止汹涌而入的海水破坏文物。

  “海战馆、威远炮台何时能正式开放,要视情况而定,海水带上岸的垃圾成堆,清理需要一个过程。”海战馆的一名保安队长说。

  长堤路

  河路难分,不少车辆被淹

  记者从威远岛环岛路来到虎门镇远大桥。威远岛环岛路上,到处可见深约30厘米左右的积水,威远岛九门寨社区内的道路已无法行车。社区内的长街就像一条浑浊的大河。

  从威远岛步行涉水上镇远大桥,桥上的车摆成了长龙。站在桥上观看太平河两岸,若不是河东岸的长堤路上到处可见露出水面的车顶,根本看不出哪里是河,哪里是路。

  “水涨得太快了,我的车在镇远桥下经过,因为有水熄火了,我还没来得及从车里出来,海水就涌了过来,眼看就要浸过车顶,幸亏有民警过来砸开车窗玻璃救了我。”镇远大桥上,一位男子一脸心疼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长堤路上,到处是露出水面的车顶。

  虎门广场

  出门上班要趟齐腰深的水

  虎门广场是虎门太平城区的中心地段,也是虎门镇政府所在地。昨日下午2点左右,虎门镇政府办公楼院内、虎门广场、虎门太沙路、虎门大道连成一片“海洋”。

  赖先生是虎门镇政府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自己住在虎门镇政府附近,中午回家休息一下,下午就没法出门了。回政府上班,要趟齐腰深的水。

  “在家里阳台上一看,下面的长堤路、虎门大道、太沙路、虎门广场以及虎门则徐社区、金洲社区、虎门寨社区的大部分内街内巷都浸泡在水中,成了‘海洋’。”赖先生说。

  据现场救援的一位民警讲,虎门政府门前道路和虎门广场上,水最深时达70厘米,根本无法进入。

  虎门广场步行街

  地下商场停车场成重灾区

  虎门广场步行街就在虎门广场花园后面。步行街地面一层,是一排排的商铺,而负一和负二层,则是沃尔玛商场和地下停车场,昨日,这里成了水浸重灾区。

  记者来到这里,发现一楼的商铺有约20厘米的积水,这些积水沿电梯间,楼梯口直冲到负一层的沃尔玛商场,商场内一片汪洋,很多货物都浸在了水面上。而负二层的停车场,因为也有大量海水涌入,保安出于安全考虑,拒绝人员入内,估计也不容乐观,里面停放的车辆也许泡了汤。

  步行街前面的道路,比步行街要低,积水自然更深。因为道路不是很平整,水流在这里特别急,不少停在路边的车辆,随波漂流,冲得横七坚八都是。

  交通出行

  交通瘫痪,车辆无法进入镇中心区

  从昨日下午1点开始,因为大潮涌向虎门中心区,虎门镇中心区的交通处于瘫痪状态。

  昨日下午2时许,记者看到,虎门镇远大桥、威远大桥上的车排起了长龙,从威远岛方向向虎门的车根本无法进入中心区。虎门威远岛,除深珠高速尚保持通畅外,其它出口全被堵死,威远岛几乎成了“孤岛”。

  而镇中心区的各条大路,都成了波浪汹涌的大河,除浸泡在水里的车外,看不到车辆行驶的踪影。

  记者进入水浸的中心区,全部步行涉水,全身被水浸泡得发白。撤离水浸区时,不得不搭乘车辆,从威远岛上深珠高速,返回到虎门大宁社区。

  现场特写

  虎门一男子借橡皮艇救助百余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因台风引起的水浸令人猝不及防,一艘绿色的橡皮艇在虎门电子城与对面路段来来回回运送市民。市民黄先生对助人为乐的陈先生(化名)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人了不起,一下午运送了至少100人”。

  记者了解到,昨天中午12点前后,陈先生到电子城给朋友送货,他本可以在水浸之前开车离去,但洪水来得很迅猛,陈先生于是向电子城借了橡皮艇和高音话筒,输送被洪水围困的市民。有人问“坐橡皮艇要钱吗?”陈先生说不用。面对蜂拥而至的人群,陈先生说,老人优先。记者多番询问,陈先生始终不肯透露姓名。他说,自己只是恰巧在水浸来临前路过而已,搭把手,帮帮忙。(全媒体记者 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