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广州试点
在探索超大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广州的社会治理理念让“包容”二字变得更加实实在在
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云
每个城市都有特质,而广州的特质一定拥有“包容”二字。如今,这份包容已有了新的含义。
放眼全国,目前只有广州这个城市,成立了作为政府一级部门的来穗局。2016年1月,全国首创的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又在这里诞生。
而随后推出的《创建“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区”工作方案》计划用两年时间,在越秀区、番禺区开展创建“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区”,并将根据试点情况进行推广。
广州,为何如此重视外来人口的融合?这其中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治理理念?
在广州市越秀区、番禺区两个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区里,在走访的点点滴滴观察中,羊城晚报记者寻找到了一个答案。
改革亮点
“融合计划”将分四步推进
越秀番禺试水创建示范区
大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全国所有超大城市都绕不开的社会课题。数据显示,广州目前登记在册的非户籍人员达780多万人。当一座城市的外来人口占到常住人口50%时,非户籍人口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在两年前,广州就意识到:必须重视来穗人口,并决心逐步考虑配置财力和资源,以满足常住来穗人口所需要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需求。
2014年,广州进行了大部制改革,一个新部门、一个新名字:“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成为那一年的改革亮点。
作为新部门的当家人,曾凯章对外表达他对来穗局的定位: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管理和服务并重。“广州争取用5年时间,使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形成,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和管理体系;争取率先探索破解超大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摸索总结出广州经验”。
《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被视为探索这一广州经验的方向性文件。文件将“融合计划”分为四步:起步、成长、融入、圆梦。意指分别从人文素养提升关怀培训、工作技能提升与就业创业引导、基本公共服务融合、政治参与融合四个层面,加快推进来穗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全方位融入广州社会。
方向性文件刚通过,《创建“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区”工作方案》接着出台。属于中心城区的越秀区,兼有城、乡特点的番禺区,以两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存在,同步开展“示范区”建设,兼顾探索不同区域的服务管理模式。
谈及选择越秀区和番禺区作为首批试点区域的原因,曾凯章表示,两个区域探索出来的模式和经验有利于在广州其他区域复制、推广、互补。“示范区”的建设,标志着“融合计划”进入实操层面,也是高层次融合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融合之变
给予来穗人员子女优质学位
让“候鸟”变快乐小鸟
作为一个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入大市,广州市登记在册来穗人员总量持续上升,且流动模式逐渐由过去的单身“候鸟式”流动,向“家庭式”、“家族式”流动转变,新生代流动人员不断增加,“80后”、“90后”开始成为来穗人员的主体。而来穗人员最为关注的便是子女教育问题。
今年5月25日,越秀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公布了《2016年越秀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入读公办小学一年级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公示》,对113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得分按高到低进行排名并公示。
“今年是越秀区首次实行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当来穗人员在网上报名,并向相关部门提交相关资料之后,由区来穗局会同区教育局、人社局、卫计局、国土规划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对越秀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入读公办小学一年级申请人的资格和材料进行审核。”广州市越秀区来穗局局长马美霞告诉记者。
这次的联合办公,对276名申请人按在越秀区居住年限、缴纳社保年限和遵守计生政策及房产情况进行了排名,同时对符合条件人员名单按分值高低也进行排名,最终113名来穗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示名单。2016年7月10日前,这113名申请人已分别安排了越秀区初中一年级的学位。
越秀区是广州市传统的教育强区。在学位紧张、户籍人口子女都争破头的越秀区,为什么还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学位,供给来穗人员呢?
“来穗人员融合计划的主体是来穗人员,他们的需求是融合计划的依归,他们的所想、所需是服务管理的目标指向。”马美霞局长说,“我们理解示范区建设,就是要依据来穗人员的所想、所需,给来穗人员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温暖。”
将公共服务与出租屋管理挂钩
让“恶法”变心中善政
除了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这件大事,来穗人员的“安居”工程同样也是摆在来穗局面前的大事。
广州市番禺区有“广州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最密集区域”的称谓,全区共有出租屋17.3万栋,95.2万套。如此庞大的区域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
“2012年,番禺建立起出租屋安全星级管理制度。根据消防、治安、卫疫、诚信等标准,把全区住宅类出租屋划分为星级类、监管类和重点监管类。”广州市番禺区来穗局局长徐林发告诉记者,“租户租住不同星级的出租屋,会有不同等级的积分,凭积分可兑现相应公共服务。”
徐林发局长提及的可凭积分兑现的公共服务,包括政府13个职能部门及企业提供的入学、就医、就业、培训、文娱等23项社会服务和优惠项目。以“申请义务教育积分项目”为例,租住最高等级3星级出租屋5年所获的积分,和拥有自有产权住房者一样。
时间倒回至2014年11月。广州市曾发布通告:要求外地人口来广州,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所在街道、社区等管理机构申报登记。房屋出租人、物业、中介、用人单位也有责任协助登记。
“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刚刚成立的来穗局在刷存在感,要求外来人口主动登记的政策既不亲民也不可行。但当与来穗人员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与出租屋管理挂钩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番禺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张莹莹告诉记者。
登记后的出租屋,不仅租户可以积分,房东同样可以积分,然后换取一些辖区内提供的公共服务。于是,原先被指责“损害广州包容、纯属多此一举”的“恶法”,变成了来穗人员主动遵守的“善政”。
为了简化出租屋安全星级评定实行星级升、降,取消星级及星级年审制度的评定程序,番禺区还创新研发区出租屋智能手机巡查系统,把出租屋安全星级评定与日常巡查相结合。
记者手记
“心安之处即故乡”
□刘云
广州这座城市,从以前的不排斥、包容,到现在主动服务和关爱,更多来穗人员已感受到广州向他们张开的双臂。
越秀和番禺,这两个在来穗人员社会管理领域,领衔“示范区”的同心兄弟,在“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上做好平衡的同时,也正以大胆试、勇敢闯,以新思维、新模式,获得新经验,推动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因包容,广州这个超大城市或许会涌入更多外来人员,社会管理压力、城市承受心理都将面临新的考验。但广州没有回避困难,而选择以“融合行动计划”为抓手,在不丢掉包容这一特质的同时,更坚定着要让包容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软实力、竞争力和城市名片的决心。此等勇气,实有大城之范。
“心安之处即故乡”,这句源自苏轼《定风波》词中的美句,正成为在广州生活的来穗人员不再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