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青葱校园已是“00后”的天下。当“80后”“90后”怀念着攒钱租书、买游戏点卡或偶像画报的青春时代,自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00后”在零花钱消费上有了全然不同的形态。相比“80后”“90后”,“00后”们的零花钱是不是更多了呢?他们的消费方式、消费对象,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尤其是对于“00后”的初中生来说,告别儿童时代,步入青春期的他们,是否有了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呢?记者小样本调查发现,约有七成的受访初中生称,自己每个月自主支配的零花钱在200元以下,相比“90后”,他们的零花钱在“量”上来说没有明显增加,但消费对象更加多元,除了在学校小卖部吃吃喝喝外,还有许多人把零花钱用在了订外卖、看视频、看直播和网购上。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调查
九成有智能手机 其中六成装支付平台
记者针对零花钱消费,在市内两所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参加调查的初中生中,约73%表示自己每个月的自主支配的零花钱在200元以下,21.6%的学生月零花钱为400~600元,有4%的“土豪”表示,每月零花钱高达600元以上。至于零花钱的消费方式,50%学生表示通过现金支付的,48.6%的学生表示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相比支付方式的“与时俱进”,“00后”们的零花钱的去处还是比较传统。在这一道多选题中,58%的学生表示用来买学习用品,54%学生说用来买吃的,14%的学生称买个人生活用品。只有2%的学生称零花钱用在了手机游戏或者电子游戏的相关消费上,然而,多名家长都表示这可能不准确,笑言孩子“敢做不敢认”。
93.2%的受访学生表示有智能手机,并安装了各种消费或支付APP,囊括了吃、看、行和买买买。其中66%的学生称手机里有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33%的学生有手机淘宝或京东等购物平台;16%的人有美团或饿了么等外卖平台;17%的学生有滴滴打车或摩拜单车等出行平台;33%的人有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7%的受访学生手机里装有直播平台。10.8%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网购,51.3%的学生偶尔有,完全不网购的学生占37.8%。
自主“财权”方面,45.9%的受访学生有自己名下的银行卡,12.1%只能把钱存到父母名下,41.8%表示没有银行卡。25.6%的学生表示有自己名下的网购账号,17.5%的学生只有父母名下的网购账号,51.3%的学生则两者都没有。44.5%的学生称有自己名下的支付账号,8.1%的学生有父母名下的支付账号,有44.5%的学生表示“都没有”。从这三组数据看,差不多一半的学生有银行卡、网购账号、支付账号,另一半则没有。
个案
平日节俭 买起万元无人机不手软
“10月17日至20日,买一颗糖花费2.5元。10月24日至27日,买两瓶牛奶、一颗糖、一瓶饮料,一周花费14元……”翻开初二男生肖梓昂的账本,第一印象是“节俭”,除去吃饭,一周花费基本不超过20元。肖梓昂说,初中住校后,吃饭、买零食、买文具等都可以用饭卡刷,父母每个季度往饭卡里充750块钱,他基本上花不完。
“我只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花费,但对于确实需要或喜欢的东西,我花起钱来毫不手软。”肖梓昂笑说,从小到大的压岁钱父母会以他的名义存在一张银行卡里,如果要购入“大宗商品”,他会知会父母,再由父母用卡里的钱购入。“之所以说‘知会’,而不是‘申请’,是因为我和父母基本达成了共识,只要不是太离经叛道的东西,在我坚持购买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坚决反对。”每次肖梓昂向父母提出想动用银行卡里的钱买东西时,父母会先告诉他卡里的余额,他会根据余额情况决定是否要买。偶尔有父母不太认同的消费,父母会提意见,但最终还是会尊重他的决定。
不久前,肖梓昂就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架无人机。“买回来的东西,无论好坏,我都要承担后果,也就是,花了这笔钱,就不能买别的了。这也是让我懂得取舍、学会理性消费的过程吧。”肖梓昂说。
每月有人情基金 攒钱买演唱会门票
同样读初二的孙嫣然说,父母把她的压岁钱都存到银行卡里,用来给她交学费。小学时,压岁钱跟她基本上没关系,读初中后,父母开始按照10%的比例“返还”一部分给她。“我最在乎的是在自己手里的钱。小学的时候,就用来买个辣条,现在我有自己的打算。”孙嫣然说。因为住校,除了返还的压岁钱,嫣然的零花钱也是充在饭卡里,每两个星期充300元。
青春期的女孩子喜欢吃零食,除去吃饭,还会买柠檬茶、果冻、香瓜子、冰激凌等零食。此外,人缘不错的她时不时就会给好朋友买生日礼物。她基本上都在淘宝上买,为了给朋友最好的,她总爱挑贵的,让爸爸用支付宝付款。后来,孙爸爸觉得女儿在人情往来上的花费有点多,便决定每个月给50元作为“非必要消费基金”,购买礼物也从这笔基金里出。“以前买礼物找父母要钱,没有便宜或贵的概念。”孙嫣然说,自那以后,她买礼物开始注重性价比。至于返还的压岁钱和剩下来的消费基金怎么用,孙嫣然卖了一个关子。班主任告诉记者,小姑娘是想攒钱买偶像演唱会门票。“我认为挺好的,通过合理规划零花钱,开源节流把钱用在自己想用的地方。一张演唱会门票不是小数目,不伸手向父母要,‘靠自己’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不反对理性追星。”嫣然的班主任说。
学校:
“记账教育”引导理性消费
严重超支会影响学生评优
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学生处副主任陈英介绍,学校在学生初一入学时,给每人发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计账。“我们要求孩子每周做预算,记下每笔消费。一周下来看是否超支、超支是否有必要,生活老师如果发现超支严重,会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指导。”陈英说,学校的“记账教育”开展多年,为的是让学生学会理性消费。
事实证明,效果还是很显著的,一些孩子慢慢扭转了入学时的“大花洒”习惯。初二(9)班班主任林樱告诉记者,学校规定学生每个月除去伙食和必要学习用品之外的零花钱消费不能超过120元,如果连续2个月超支,学生的评优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导他们理性消费。“统计账本发现,成绩好的学生,普遍花费较少。由此可见,零花钱的使用也涉及自控力的问题。自控能力强的学生,能控制各种不合理的欲望,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也能更加自律。”林樱说,“00后”初中生“舍得花钱”,平时不算“大花洒”的同学,一旦遇到真正喜欢的东西,也敢于“一掷千金”,花起钱来还是挺有魄力的。在零花钱的使用上,也更加有规划性。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是广州第一批开展理财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之一。该校老师张瑜萍表示,如何正确使用零花钱,关乎的不仅仅是自律问题,还包括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及人性教育。“零花钱的使用不是节俭那么简单,而是如何把钱用在点子上。”张瑜萍说。因此,学校老师会带孩子们参观银行、企业,了解经济生活。为了教育他们如何用好钱以及“钱生钱”,相应地组织校内商品交易会、众筹创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