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13日,音乐剧《再见,1990》2.0版本正式对外公演,并且纳入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0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的主要演出项目之一。

  音乐剧《再见,1990》筹备了两年多,剧本也是几易其稿。1.0版本正是去年这个时候进行了内部演出,之后也在广东省内几个城市进行了一轮巡演,希望通过在“改中演,演中改”,收集大家的意见,尤其是现场观众的反应。因此,从2020年3月正式复工之后,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的情况下,剧组拟定细致的修改方案,先进行两个星期的集体整训恢复体能,4-5月份就正式进入2.0版本的排练、合成。5月30-31日也进行了内部试演。

  《再见,1990》是广东歌舞剧院建院70周年以来的第一部音乐剧,坚持用自己的团队,锻炼自己的演员和乐队,初衷也是希望在音乐剧这个领域探索一条市场化、本土化、符合大众口味的创作之路。总策划熊健表示:“广东的音乐剧市场也慢慢热起来了,我们作为文艺院团自己制作一部原创音乐剧,在国内来说应该也是比较难得的。虽说我们的剧目正常排练没有受疫情影响,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一位演员刚好在国外,无法顺利回国参加排练。在这特殊情况下,我们特邀了一位来自上海的音乐剧演员冒海飞,这位专业演员的加入对我们剧目和团队来说,都是一种新鲜的力量。”

  内容上,音乐剧坚持以“青春追梦”为主线,丰富主线故事的同时,对支线的人物和剧情进行了合理删减,人物塑造更加鲜明丰满。舞美上,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空间的切换,使之更加符合音乐剧的呈现。音乐方面,增加了几首新歌,加深主线内容的表达。对比上一版,2.0版本整体上内容更加紧凑、集中,节奏更加明快,舞台呈现更加多彩。整个团队在上次磨合基础上,积累了经验,更加默契、积极投入,工作效率更高。

  随着剧情的调整,音乐方面也相应地进行了修改调整,增删了一些歌曲,重新创作多首新歌,更好地表现主线故事内容。不变的是广州本土元素尤其是粤语的运用,90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能瞬间勾起大家的回忆,这也是对年代经典音乐的致敬。

  舞蹈编导张恩淑说:“首先我会在剧情和人物个性的基础上,考虑是以戏剧还是以秀为主进行思考。一开始的创作思路是平面的,真正遇到了演员,情景和舞蹈才会变得立体、鲜活。整个剧根据角色来进行风格区分,大家可以在剧里看到爵士、摇摆舞、Bob Fosse等风格多种风格、复古又时尚的舞蹈。”

  舞美设计刘启薇刚开始接触这个剧的时候,通过书籍、网络、电影、图片等视觉资料,去熟悉90年代的广州,找到符合这个剧的年代感、色调和风格。“对比上一版,因为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个租住的骑楼里,我们还是围绕这个老房子去调整,把表演的区域往前移,与观众拉近距离,让观众感受到更细腻的人物感情。2.0版的舞美可以说整个都是在天台上、屋顶上,给人一种想要努力抓住什么的感觉,传达一种向上的力量。同时,我们还把乐手放到屋顶上,就像屋顶上的提琴手,全程都在舞台上伴奏,融入剧情,营造温馨感人的气氛。另外我们这次用了比较多的地台,地台里可以藏各种灯、烟机、风机,更好地配合剧情发展。”她说道。

  服装设计/造型设计韩卓言93年出生,音乐剧《再见,1990》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他没有经历过的,但他从小就受到港剧的熏陶,也时常会翻看长辈们的老照片,总是试图感受当时的年代色彩与生活气息,所以对那个盛行喇叭裤、太阳镜和宽大垫肩的年代始终保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州受到了很多港台地区流行文化的影响,是中国走在时尚前沿的城市。那时的广州地域特色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本剧的服装造型创作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属性和色彩蒙版,在塑造年代的符号、色彩与肌理感的同时,也融入了当下的潮流元素,将经典与当下流行的元素相融合。所以在本次创作中也运用了一些符合角色特征的小细节,体现年代感与小趣味的同时为角色增光添彩。其次,作为一部音乐剧的服装造型设计,更重要的是时尚感、符号化及装饰性理念的表现,这些是促使音乐剧成为一场视觉盛宴必不可少的创作要素,也是我个人希望突出强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