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有一户人家兄妹7人跟随父母在一艘小渔船上飘荡。连一双拖鞋都没钱买,一件衣服哥哥穿了弟弟穿,弟弟穿完妹妹穿。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如今,7兄妹人人身家均过千万!

  没错,这不是电视剧,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近日,记者在湛江市远洋捕捞码头走访时,见到了这户传奇的疍家人。

  冬日的湛江,码头挤满了归来的渔船,吆喝声、搬运声、轰鸣声……热闹非凡。不远处,两艘50多米的渔船缓缓靠岸,两名皮肤黝黑的男子从船上踏板下来,他们是四哥杨永福和七弟杨态东。10天前,他们一同出海捕鱼。

杨家渔船出海归来,收获满满。记者 崔彩玲 摄杨家渔船出海归来,收获满满。记者 崔彩玲 摄

  “这一趟出海收获颇丰,这几年基本每次出海都有不错的收成。”杨态东脸上略显疲惫,“你们等一等我,我上船洗澡换身衣服再接受采访。”记者登上渔船,等待之余,在船上走了一周。

  船上的驾驶室如一个宽敞的客厅,配备了立式空调、冰箱、电视、七人皮沙发等,操控台上配有雷达、避碰机、北斗、TBS等设备。不久,杨态东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亮相,和哥哥杨永福向记者讲述他们的家庭故事。

  “我的祖父、爷爷、父亲都是疍家人,父母生了我们兄妹7人。”杨态东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起哥哥姐姐的名字:大哥杨永超、二哥杨永的、三哥杨永帖、四哥杨永福、五姐杨汝忠、六哥杨态忠,七兄妹中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41岁。

杨家兄妹与父母多年前的合照。受访者提供杨家兄妹与父母多年前的合照。受访者提供

  个个都是渔船行家

  记者和兄弟两人正聊得兴起,五姐杨汝忠的渔船也归来了。杨汝忠说:“以前我们上岸的时候,常被人笑话,母亲带我们到市场买菜,也会听到人说不要靠近‘疍家婆’,有臭味。”提到过去的岁月,兄妹几人深有感触。

  渔船,既是一家人的谋生工具,也是唯一的住所。“没钱吃猪肉,餐餐都吃鱼,青菜都是奢侈品。小时候连一双拖鞋都没钱买,一件衣服哥哥、弟弟、妹妹轮流穿。”四哥杨永福说。

  由于生活艰苦,7兄妹都没有上过学,这也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遗憾。“他们虽没有读过书,但捕鱼经验丰富,对渔船上的仪器,水流、渔场的分析等,个个都是专家。这么多年来他们出海捕鱼基本都能满载而归。”给7兄妹提供较大帮助的“渔老板”龙驾云在一旁说。

  兄妹身家均过千万

  大哥杨永超成年后,父亲给了他2元钱,说是成家立业的钱。杨永超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1980年,他将数年积攒的钱,再向银行贷款一部分,购买了自己的第一艘渔船。有了一定积蓄后,他又将小船换成了大船。其他兄妹也紧随大哥的步伐,兄妹几人先富带后富,先后筹资购买了自己的渔船,从小船到铁船,目前,7兄妹共有8艘船。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渔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利好环境下,7兄妹凭借自身的勤劳和智慧,生活越过越好。其中,五姐杨汝忠嫁给了同是疍家人的阮青,如今他们有一对渔船,一年产值有1000万元左右。如果运气好,遇到黄花鱼群,归来一次可赚到上百万元。

  兄妹们富裕后,仍不忘初心,互相照顾。遇到某个渔场鱼群丰富,他们相互通知;台风来临前,靠岸后相互报平安;一家人相聚,能摆出好几桌饭菜。杨汝忠至今还记得10年前的那一幕,渔船在大海中漏水下沉,兄妹几人收到求助信息后相继赶到遇险处,用水泵抽水化险为夷。

  如今,每人驾驶一艘渔船,一起出海,一起归来。近年来,他们不仅在岸上建房,还开上了小汽车,身家均过千万,每人手下有10多个工人。“这些年,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类补贴政策,让我们渔民出海有了一颗定心丸。”四哥杨永福说。

  来源:湛江晚报

  文字:记者 周文硕

  (湛江日报)

责任编辑: GD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