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中国戊肝防治联盟”正式成立。

  中国戊肝防治联盟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牵头并发起,联合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及其感染科、肝病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成立,旨在构建全国性的戊型肝炎数据库,加强交流合作,以医防融合为宗旨,降低疾病危害,同时推动戊肝领域的学术进展,为今后进一步优化戊型肝炎的防治策略奠定基础。

  据了解,中国戊肝防治联盟首批成员有10家医疗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院感染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等10家单位代表莅临现场参与联盟启动仪式,助力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作为一种被严重忽视的病毒性肝炎,并不像乙肝、甲肝为大众所知,但其发病率已连续11年远超甲肝,病死率也连续16年超过甲肝,或将成为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重大障碍。戊型肝炎病毒(HEV)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曾有研究表明全球约1/3的人感染过HEV。尽管急性戊型肝炎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在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中容易导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急性戊型肝炎”的患者,肝衰竭发生率可达34.7%;孕妇感染戊肝后容易发生出血、子痫及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可导致早产、流产和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病死率高达20%-25%)。另外,免疫抑制患者,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的患者等,在感染HEV后容易发展为慢性戊型肝炎,部分可在2-3年内快速进展为肝硬化,预后不良。

摘自《戊肝防治专家共识》摘自《戊肝防治专家共识》

  为满足医疗机构对戊型肝炎的诊治及预防的迫切需求,我国于 2022 年在庄辉院士牵头下发布了首部《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其中对戊型肝炎的病原学特征到防治各方面都做出了全新的阐述和更新。为更好地开展戊型肝炎防治工作,减少疾病慢性化和重症化风险

中国戊肝防治联盟发起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彭亮教授介绍“联盟”成立。中国戊肝防治联盟发起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彭亮教授介绍“联盟”成立。

  据彭亮介绍,联盟成立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工作:

  1、依托“联盟”平台,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全面开展戊肝筛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戊肝流行现状,分析戊型肝炎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疾病谱特点。

  2、依托“联盟”平台,在全国多省市开展健康宣教,提高人群的戊肝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存在疾病重症化高风险的“特殊人群”,推广戊肝疫苗接种,减少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及孕妇的戊型肝炎发病率,从而防止戊肝感染导致的疾病不良结局。对完成戊肝疫苗接种的人群,检测戊肝抗体并进行定期回访,评价疫苗接种效果。

  3、联合各“联盟”单位,建立戊肝患者数据库,包括急性戊型肝炎、慢性戊型肝炎、重型戊型肝炎等临床队列。实现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围绕目前戊肝领域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开展多中心研究,推动戊肝诊疗及预防策略的优化及更新。

  4、联合各“联盟”单位,在医疗机构内加强住院患者,尤其是“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的患者等)的戊肝筛查,提高诊断率,识别“慢性戊肝”,依照《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及相关处理,降低发生肝硬化、肝衰竭的风险。

  同时,此次大会也在戊型肝炎领域搭建了全国合作交流的桥梁,由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叶一农教授解读《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围绕戊型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手段、临床表现等多方面诠释有关戊型肝炎防治的学术信息,在我国戊型肝炎防治领域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意义。

  《共识》重点强调:对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高危人群,以及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可按0-1-6个月程序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戊肝疫苗的III期临床实验表明,它的保护率可以达到100%,且没有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消除戊肝,预防为先。

《戊肝防治专家共识》推荐接种戊肝疫苗《戊肝防治专家共识》推荐接种戊肝疫苗

  最后,与会专家共同呼吁,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对戊肝的知晓率及防治意识,期待在戊肝防治联盟的指导下,早日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为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