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10月25日,新加坡潮籍作家蓉子主编的散文集《侨批里的中华情》在潮州举行新书首发式,广东省侨办、潮州市等相关部门领导,及市直80名师生代表参加发布会,首发式由潮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泽龙主持。

  “家书值万金”侨批寄真情、传精神

  《侨批里的中华情》作者蓉子女士、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教授先后致辞;省侨办处长吴晓生等领导也接着发表了讲话,肯定了该书对增强华侨记忆、传递中华民族优良精神的意义。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作为粤闽侨乡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侨批的背后体现的是华侨们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它由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和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最主要的特征是“银信合一”,既有家书又有汇款凭证双重特征。

  侨批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暨海南等地。其中,潮汕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据统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潮汕地区,依靠侨汇维持生活者占人口十之四五,有些乡村则达70%-80%。民谣描述:“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

  蓉子女士表示,希望通过故事化写作,让侨批中的真情感动现代的人,让侨批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海内外华人都铭记中华精神与优良的中华品德。

  《侨批里的中华情》一书不仅由蓉子主编,更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广东省侨务办公室、汕头市侨批文物馆、暨南卓越智库:海外华文与侨务文化战略、新加坡南洋草堂文化交流会共同合作完成,目前已于2018年9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经四个国家老中青三代二十余位作者,倾情营造,以文学之眼窥看侨批记忆,用真挚之心感悟华侨华人的历史述说,并与之一道谱写“侨批中的中华情”,实现过去与当下,历史与未来的情感融汇。

  首发式后,蓉子女士为新书举行现场赠书仪式,将部分图书捐赠给潮州市图书馆、向现场读者签名赠书。

  “海邦剩馥”讲好侨批背后的中国故事

  “海邦剩馥”,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侨批和侨批文化研究的盛赞。一方面,侨批不仅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以及潮人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国爱乡的精神,更是研究海外华侨华人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档案文献。

  从海外华文文学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我们能看到侨批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爆力”。早期以多种形式呈现的侨批携带着来自历史原生语境的宝贵信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多样的原生态史料。从侨批中自“无字”到“有字”的发展历程,发现华文文学的表现形态嬗变,并以此重构海外华文文学的起点,重塑华人文化的表现形态。

  2013年6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通过,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是广东诞生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侨批,诉说着四处漂泊的海外游子无尽的思念,记载了他们永难释怀的乡愁。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侨批是华侨华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它不仅仅是维系海外侨胞与国内亲人情感的特殊的纽带,更反映了其时潮汕的社会发展状况。毋容置疑,侨批档案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记忆遗产。

  当下,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谱写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灿烂华章。

  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回顾中国人早期在海外的奋斗史更具重要意义。侨批承载着大量早期海外华人的“中国故事”,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原生态史料。不仅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同时包孕着社会变迁、世代更替的鲜活记忆。它能带我们回到原生态的历史现场,体味早期远赴海外奋斗的华人原初的乡愁,传播海外中国人最早的、最鲜活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