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残疾夫妻的日常奋斗
王植荣和王美婷都是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人,两人来自同一个村,如今同样是48岁的年纪。1995年,两人经乡亲介绍而相识相知。结婚二十三年来,曾经历车祸意外和生意亏本的沉重打击,夫妇俩从老家辗转多地发展,最终来到广州。
尽管身体都有缺陷,但夫妇俩相依为命,用爱和信任撑起了一间二十平方米的干洗店,得以在广州扎根。
几年下来,干洗店的业务越来越多,老顾客纷至沓来,在淡旺季交替的广州,王美婷学会了跳舞,王植荣也能够生活自理。爱笑的她,话不多的他,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积极谱写着一曲拼搏之歌。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在广州番禺的碧桂园小区旁,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商铺里,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干洗店。六七年前,王植荣在妻子同学的帮助下盘下了这家店。店内外的装潢和设备略显老旧,多年来夹杂在周围霓虹闪烁的新式商店中。
但这个小小的干洗店里囤积的,不只是上上下下挂满的各色衣物,还有他们艰苦的过去,更有周边顾客的信任以及可以展望的未来。
结识:
你不嫌,我自不弃
王植荣为人话不多。生意不忙的时候,他就坐在店前的板凳上抽支烟,或者在店内小睡一会。一张稍显瘦削的脸上挂着平淡的面容,连走路也是缓慢踏实的,衬衣下一条空荡的手臂并不明显。
提起过去,他微微一笑,显得“云淡风轻”。和当年的许多农村子弟一样,他13岁就早早出来打工,拉矿、打包装,挣“一天七八块的工资”。王植荣就这样在山区和县城之间兜兜转转,转眼便到了结婚的年纪。
仙居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村落人家分散得开,结婚前不久,王植荣才在村民安排下见了同村的王美婷。彼时,这个25岁的姑娘患先天腭裂,从小没有医治,和人交流只能靠写字和手势,但是初中懂事之后她便不再自卑了,因为没有人看不起她。她兴奋地提到自己当年成绩很好,老师都喜欢她,“有次班主任告诉我,如果不是因为说话的问题,还想让我当班长。”她一直读到了高中毕业。
2000年,浙江省为先天缺陷的腭裂者提供了免费治疗。在那之后,王美婷除了无法发出部分声音,也能让人倾听她的想法了。
婚后几年,美婷一直跟在王植荣的身后。丈夫在老家接受培训考取职业技师资格证后,两人便辗转去了上海做干洗店生意。之后丈夫遭遇车祸断臂、加上生意沉沦等重大打击,两人仍然相互扶持,恩爱如初。她还记得对王植荣的初次印象,“他人很好,从来不说我。既然他都不嫌弃我,我有什么好嫌弃他的。”
坎坷:
我就是你的左手
王植荣的左手是自己做主锯掉的。
2011年过年前,在上海几个店面做了十来年干洗业务的夫妇俩回到老家。王植荣替亲戚跑起五金店生意。有一天,王植荣驾驶着亲戚未上保险的面包车,拉着满满一车货上了高速公路,没想到随后便遭遇严重车祸。车祸后四个小时,他才被送到医院做手术,“当时血都快流干了”。一路上,严重负伤的王植荣脑海里惦记的全是还在读书的小孩,当医生看到他时大呼奇迹,王植荣没有生命危险,只是“手保不住”。王植荣那时没有多想,自己主张锯掉。妻子王美婷和他的三个兄弟在医院守着,直到晚上睡觉他才敢偷偷掉眼泪。
在台州市医院住了三天,王植荣就要求出院,为了省钱,在县城医院又吊了两天的盐水。手术一星期不到,他已经跑出去做事。过年前说好接下阳江的一片养虾塘,加上原有的积蓄,王植荣借了六七十万元准备大搞一番,不愿意耽搁。于是王美婷也一路相随来到广东。
然而时运不济,不到两年,虾塘生意血本无归,夫妻俩只好又跟朋友借钱做回老本行,在老乡帮助下,才盘下了广州碧桂园旁边的小店,但依然欠着一身债务。
说起刚到广州的头两年,王美婷直摆手,“不能说,眼泪要出来了。”大笑声中是掩盖不住的哽咽。一开始赚不到钱,夫妇俩一天就煮点稀饭,就着从老家带来的梅菜干吃,等生意好点才去市场买菜,就这样吃了两三年。
不多话的丈夫也忍不住感慨,“她一直跟着我,现在很多活也只能让她做了。”店里的业务需要王美婷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缝纫、收发衣服、熨烫这些由她处理,而有难度的大衣清洗、皮衣上色则需要王植荣帮忙。一日三餐由王植荣操持,甚至为洗净的衣物套袋,他单手也能操作,“慢慢锻炼出来了。”
对于那次车祸,王美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能保命已经算好的了”。她喜欢在自己的网络空间记录生活和感悟,一句“我就是你的左手”,她常大方地告诉身边的朋友。
谋生:
一年只休息四天
干洗店取名“公平洗衣”, 本来只有一层,王植荣加了个楼梯隔开一层。
店内有两台干洗机,一台旧缝纫机,一张熨烫台和一张躺椅。内间有简易灶台可以做饭,洗手间和洗衣机也都是“标配”,王美婷乐呵呵地说,“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每天早上七点开门,两人便开始打扫卫生、摆放衣物、分类洗衣、悬挂、处理熨烫。大部分衣物需要干洗,而每天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最忙,直到晚上十一点关门,两人才能回到出租屋里。
过去在上海,有时一晚上要洗上百件衣物,两人洗到凌晨一两点都忙不完。“广州和上海不一样,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是淡季。”这时候,美婷就接洗一些衬衣,做些简单的手工活,例如缝缝补补,改短裤脚之类,这些她权当“业余爱好”。
一天到头,王美婷基本上都守在店里,有的顾客衣服一放就走了,有的也喜欢和她说说笑笑,“我特别喜欢跟人聊天。”遇到顾客听不清楚她说话时,她就讲慢一点,或者随手写下来。
每年下来,只有大年初一到初四,干洗店会关门歇业几天。当初花了二十几万接手下来,加上一个月四五千的店租,现在夫妇俩的收入几乎都拿来还债,但他们依然很乐观。
信誉:
老顾客跨几条街来洗衣
几年下来,这家老旧的小店积累了不少顾客。大家口口相传,上到八十来岁的阿姨,下到穿着时髦的小年轻都会来光顾。
而送过来的衣物里也有不少“难啃的骨头”,如难处理的棉衣、发霉的帆布包、掉色的皮衣,难洗的内衣等,店里也都接下来。“不同的衣物要看面料,看牌子。”干了二十来年,王植荣擅长处理各种刁钻的衣物问题。
他最拿手的是皮衣上色,这个活的重点是调出合适的颜色,“有时候一上午都调不出来。”偶尔他们也会碰到价格上万的名牌衣服,“不管压力不压力,接手了就不在乎。” 对于每件衣物,夫妇俩都尽力处理到顾客满意的程度,“洗不掉不满意的,可以去投诉。”
除了新洗的衣物,店铺的上层柜架里也装了不少洗净的过期衣物。“有的人是忘记了,很久也不过来;有些人送完衣服就去外地了,打电话过去发现电话都改掉了。”这些衣物对他们而言没有价值,但又联系不上,只好整整齐齐摆放在店里,盼望顾客哪天回来取。
技术过硬加上夫妇俩为人坦诚,小店的老顾客到处都有。“有的搬到大石了,还会找我们上门收衣服。”王植荣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乐子:
我做饭来你跳舞
尽管两人的生活都围绕着这间小店,近几年来也新添了不少乐子。
几乎每天,王植荣会回到出租屋里做晚饭,送给守店的王美婷。虽然有时要到八点才能吃上,她也很满足,“他烧的菜我都喜欢吃。”
今年过年,丈夫回了趟老家仙居,给她带回不少老家的特产,说起故乡,王美婷喜欢把它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生意慢慢好起来后,王美婷给小店添置了电风扇、电视和电脑。“老公觉得无所谓,我喜欢就自己安排了。”她爱看网络上的跳舞视频,看电视则爱看法制频道,“学点法律知识,也能知道哪些该做哪些是不该做的。”
由于喜欢聊天交友,王美婷也找到了她目前最大的乐趣——跳舞。
2014年,有个喜欢跳舞的老顾客过来洗衣服,给王美婷介绍了一个舞蹈群,从此,拉丁舞、交谊舞、桑巴舞她都学得有模有样,“所以你看我现在就很开朗。”
王美婷一直很爱笑,她喜欢别人叫她小王或者老板娘,“不要叫阿姨,叫老了。”爽朗的笑声时常弥漫这家小店。
如今,他们23岁的儿子也在广州工作,不时都会来看看父母。“我们不希望给他添负担,他自己能好好过下去就行。”
对于未来,两人想把这家夫妻店继续做下去。王美婷还希望能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多走走,“有机会的话还想去参加跳舞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