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广东卫计委在“民声热线”节目上表示,7月1日起,全省公立医院取消挂号费。同时今年全省卫生重大行政决策还有“取消普通门诊抗菌药物输液”。广东省卫计委回复表示,下半年会出台具体的实施文件。对此,有部分广州医院已先行取消,例如中山二院规定,门诊不给53种疾病患者输液;市妇儿中心医院则规定抗菌药可开可不开时,开了要罚;广药附一院则表示即将关闭输液大厅。对此有患者表示,抗菌类药物输液管理是需要规范,但不建议一刀切。

  药学专家呼吁民众重视输液安全

  近期,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等七家机构专家编制的《中国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召开定稿会,专家建议,对于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可通过医保拒付手段进行控制;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

  据了解,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取得了明显示的成效。但是,患者甚至医生对于输液安全的了解仍然有限,特别是由于利益驱使等原因,基层医疗机构输液使用量仍然很大,造成输液不良反应隐患。

  抗菌药物使用应该因人而异

  儿童在输液大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儿童因感冒发烧被送进医院,常规检查血项,根据详细的检查结果再开药方,如果需要输液治疗,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挂水,如果必须挂水,也要尽量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在省城各大医院,医生通常遵循着这样的治疗方式。医生如果不合理用药,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但是,完全摆脱抗菌药物,也要视情况而定。

  有专家表示,普通感冒没必要打点滴,因为静脉输液是侵入性的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如果发生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会很危险。但是,输液与否要根据疾病的发展程度以及患者的自身情况,并不是简单地说哪种疾病不需要输液就一定不要输液。

  警惕长期输液存在七大危害

  危害1:医源性感染

  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危害2: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危害3: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危害4: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危害5:空气栓塞

  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有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危害6:过敏反应

  打点滴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了血管。

  危害7:肉芽肿危害

  在一次检测中,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而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