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昌古迹

  图片来源/秘鲁旅游局供图 ©PROMPERU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注册世界遗产名录,昌昌古迹就被列入其中。昌昌古迹位于莫切河流域,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最重要的城市。15世纪,在秘鲁北部被印加人占领之前,奇穆州的首都在政治、行政和宗教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座城市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如今大约剩余14平方千米,在其中心地区,发现了9座坚固建筑,占地面积大约6平方千米,有可能属于城堡或宫殿。

  作为奇穆统治中心的雄伟宫殿,经过重重劫难,昌昌古迹至今屹立不倒。城堡和宫殿的周围用土坯建造,围墙又高又厚,环环围绕,其中则是备有仓库的庙宇和房屋,水库和祭祀的平台。在这9座院落周围,还发现了32座残败的院落和四个生产区,而其北部、东部和西部是广阔的植被和灌溉渠道。

  利马老城

  图片来源/秘鲁旅游局供图 ©PROMPERU

  如今的利马老城是现代化与传统的融合体,其历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1988年间,圣佛朗西斯科女修道院在世界遗产名录上注册,1991年利马老城也被收录其中。

  一群猎人和游牧民族占据了利马老城历史。随着公元2世纪的到来,利马文化开始形成,在7世纪,瓦里文化自身不断强化,直到当地文化再度出现并且形成了钱凯和帕查卡马克的领土和疆域。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建造了利马城,西班牙城市的主要建筑是由道路和街道形成的方形街区,而利马老城则根据西班牙的古典派风格建造而成。其中,圣佛朗西斯科女修道院是美洲最大的女修道院,直到19世纪初期殖民时期都是女修道院的范例,它的隐匿地下室被用作利马的墓穴,这些女修道院的地下墓穴目前已转变成博物馆。

  纳斯卡地画

  图片来源/秘鲁旅游局供图 ©PROMPERU

  海岸荒漠中部的尤拿马潘帕斯大草原上,地面镌刻着巨大的动物、鸟类和神灵等图形,这些图形被称作纳斯卡地画,也译作纳斯卡线条或者纳兹卡线条。

  它是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之间纳斯卡文化的主要遗产,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还不知道这些线条是如何又为何被镌刻而成。由于图案尺寸巨大——有些长达300米——只有从高空俯瞰时才能看到全图。

  自1927年纳斯卡地画被发现以来,众说纷纭。德国学者玛丽亚·赖歇终其一生潜心研究和保存这些线条,并提出了一个天文历法假说,认为这些图形标志着不同的太阳周期。她发现古代当地人会在坚硬、干燥的土地上挖出沟壑,然后用从远处运来的石头将其填充,而该地区存在的天然石膏成分则帮助将这些图形保存至今。

  分布在沙漠中的图形多达800多幅,有些代表动物如猴子、蜘蛛和蜂鸟。要欣赏这些分布广泛的众多地画,最佳方法是乘坐从纳斯卡机场起飞的轻型飞机。另外,在泛美公路上也有观赏点,但从那里只能看到少数完整图形。

  查文遗址

  图片来源/秘鲁旅游局供图 ©PROMPERU

  查文文化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时期的文化,查文遗址所在的峡谷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科迪勒拉·布兰卡山的东侧,由一组巨大的截断金字塔结构组成,广阔的广场散布四周,并拥有室内的走廊和通道。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查文德万塔尔神庙世界遗产的头衔。神庙位于 Conchucos 巷内,是一座集整齐排列的雕刻石头,广场和地下走廊,形成的一个由精心放置的光束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迷宫。1919年,考古学家 Julio C。 Tello 对它进行了探访,并为其建筑设计所折服,认为是孕育秘鲁文明的摇篮。在那之前,1873年意大利探险家 Antonio Raimondi、1883年德国探险家厄恩斯特·夫也同样在这个地方,被巨石上兽形人面的生动形象而震撼。

  阿雷基帕老城

  图片来源/秘鲁旅游局供图 ©PROMPERU

  阿雷基帕老城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位于秘鲁南部的米斯蒂火山山麓地带的奇利河谷地,原为印加古城。这里保存了很多西班牙殖民美洲时期的建筑物,如教堂、修道院以及殖民时期的高档住宅,都体现了欧洲建筑风格和秘鲁本土风格的巧妙结合。尤为独特的是,这些建筑大部分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因此这座古城拥有La Ciudad Blanca(白城)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