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寨起源于14亿年前的“武陵旋回”,因岩得名,距湾水镇政府驻地2.5公里,是贵州省凯里市的苗族大寨。春秋时属南蛮牂牁国,战国属夜郎且兰国,元为播州,明属安宁宣抚司,嘉靖八年(1529年)入清平县,民国19年(1930年)设“岩屯乡”,1953年设岩寨乡,现隶属湾水镇。目前,全寨总面积10.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0亩,林地面积2000余亩,苗族聚居,有张、杨、吴、潘、冯、姜等姓,共5730余户24000余人。岩寨因历史悠久,因而有“万年重安江、千年古苗寨”之说。

  岩寨是重安江流域的千年苗寨因村后千丈崖壁得名,是台江、剑河至重安上贵阳的古驿道,黔东南州出省航道重安江从寨脚穿过,因而成为陆路要冲、水上咽喉之地。明朝至清代,岩寨作为屯堡,有军士驻扎。19349月,红六军团一支部队,曾经岩寨至重安西进,播下革命种子。1950年,旁海地区土匪暴动时,岩寨作为抗击土匪指挥部,领导群众多次打退土匪进攻,为保卫湾水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岩寨因岩得名,因石成名。房子基脚、寨道、桥梁、田坎均用红石建成。寨内巷道密布,道路纵横交错,形如迷宫。目前遗存有石寨门、石寨墙、石巷道、合院、古水井等许多古建筑。始于明代军屯和民屯的石坎梯田,面积近千亩,是目前世界上遗存规模最宏大的石坎梯田群之一。寨中古泉历经千年不断,水流如柱,冬暖夏凉,爽口甘甜,有延年益寿功效,被当地村民尊为“圣泉”。岩寨人长期航运,加上尚武成风,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和武术之乡。解放以来,全村有500余人工作。当中既有博士、大学教授,也有在党政机关、部队、司法等军公职人员。每年有十余人考上省内外大学。

  岩寨人在长期狩猎和抵御外敌中,形成了攻防兼备、独具特色的搏击术,是凯里、黄平一带闻名的武术村寨。岩寨是多姿多彩的热土,是人类心灵疲惫的家园。芦笙舞荡人心魄,板凳舞狂热奔放,苗族古歌延绵婉转,苗族飞歌动人回肠。传统芦笙会、二月二祭桥、端午节吃粽子、七月吃新节、九月九打糍粑等民族节日,展现了岩寨的独特魅力。醇香的米酒及酸汤鱼、鸡稀饭、猪疱汤等美食,让人心醉忘归。《丙波智斗巫仙》《流泪的干衣勾夭》《阿衣架天桥》《干衣夹捞(脚)》等古老传说,同样使人如痴如醉如迷如仙。民族服饰、刺绣、银饰、芦笙、酒、歌舞及生活习俗、节庆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作为苗族银饰加工制作的传承地,岩寨的银匠们制作的银饰品工艺精湛,种类繁多,银衣、银帽被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银饰爱好者收藏。近年来,岩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坚持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突出石头屯堡和民族文化特色,以清水江旁海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为契机,实行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旅游并举,计划通过“旅游+”等方式,加强农业、旅游、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岩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打造省内外知名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实现“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