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姐姐:天上、人间、远古、今天、月姐,月姐歌都具有一股不小的力量在吸引着无数对石塘古村落有好奇心的人们,月姐歌到底是怎样的啊?小竹姐姐告诉大家吧!相传,月姐本名月莲,原是宫里女子,至于如何从宫中来到石塘村就不得而知了。月莲把在宫里学的乐韵曲调结合古时农人生活,劳作,爱情编成歌儿唱出来。

  发现君:好有意思的故事。

  竹子姐姐:一般是采取口口相传的方法,婆传媳姑传嫂一人传一人,一人传多人,一代传一代。既然叫月姐歌,男人当然就不会受欢迎的,男人们一般不参加。

  发现君:这么奇怪。
竹子姐姐:现在能说得出名字的月姐歌就有一百多首,有的短短几句就唱的情意绵绵,有的长得像一部歌剧但现在也没有谁能唱的完全了。唱歌用的是石塘方言,外人不容易听得懂,学则更难,所以直至现在,能唱好的人不多,而且是越来越少。

  发现君:那传承岂不是很难吗?

  竹子姐姐:是啊。
竹子姐姐:我们打小时候就在学的,跟着姑姑婆婆婶婶嫂子们学。当然,唱归唱,未必明白歌里唱的是啥,更不能理解歌里的人生悲欢离合。

  那时候石塘月姐歌唱歌的女子,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和小媳妇,年岁大的多是教歌和帮助做一些准备工作的。

  竹子姐姐:月姐坛设在财旺人旺的宽敞居家人家,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月姐歌开坛到八月十五送月姐,每晚月姐们(唱月姐歌的女子)早早的吃好晚饭就来到月姐坛,完整的从接月姐到送月姐要有四个环节:接月姐,唱歌,迷月姐做游戏,到送月姐。
接月姐和送月姐用到的道具里有一个倒扣簸箕上竖着一根竹枝,竹枝上系着一朵鲜艳的鸡冠花(现在大多用塑料绢花代替)还扎着一圈红色绒线,这绒线是此后一年里月姐们扎辫子的红头绳了。倒扣簸箕下是一竹编箩筐上一个萝盖,萝盖上有一个鸡蛋和大米若干。接月姐,送月姐,点香点蜡烛放炮仗,我们都是跪着的。

  俩个年岁大的婆婆一人一边一手指勾扣着披红花棉布覆盖着的簸箕边缘,不知道她们是怎样带动簸箕移动,竖着的竹枝就在铺平的米上画出好看的图形,据说月姐们可以根据那图形解说运气和预测呢!

  发现君:好神话的故事。
竹子姐姐:接月姐和送月姐唱的歌是不一样的,八月十五送月姐是要把月姐送到村外,一路上唱着歌,放着炮仗,提着灯笼。送月姐是整个月姐歌坛过程中最热闹的。有一年的中秋送月姐人群从村中排队到河边,一路高歌甚是壮观,热闹得很!

  再说那神台上的供品,就是我们小时候物质匮乏的年代,贡品也是丰富的少见的,有时水果花生瓜子和月饼,柚子是不能少的。送月姐回来,这瓜果贡品和绒线会分个仔细、均衡。

  供桌是八仙桌,面正的俩桌脚上缠绕着两棵大大的黄勒树,勒树上挂满装饰用的各种鲜花和绢花。
竹子姐姐:这就是整个过程。

  发现君:谢谢竹子姐姐提供这个故事!

  发现君希望石塘古村的月姐们把月姐歌发扬光大,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