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

新浪广东>湛江>湛江>正文

湛江:人口大市如何转化为人才大市

2016年01月05日 09:10 南方日报  评论(人参与
 
湛江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舞蹈《梅之韵》获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银奖。
湛江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舞蹈《梅之韵》获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银奖。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课间活动。
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课间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刘小华。南方日报记者
刘小华。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2014年,廉江引入民间资本6.2亿元创办了廉江市实验学校,这所民办学校可提供1.2万个优质学位。
  2014年,廉江引入民间资本6.2亿元创办了廉江市实验学校,这所民办学校可提供1.2万个优质学位。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省委、省政府振兴发展粤东西北的大棋局之中,一批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被布局在湛江,2015年11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支持湛江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湛江能否成功实现振兴崛起目标,发展教育,把“人口大市”转化为“人才大市”是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湛江市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把教育作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根本性工作,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创强以来,该市投入46.7亿元,成功创建教育强县(市、区)10个、教育强镇(街)112个,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均列全省地级市第一;新建校舍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475所;县级特殊教育实现从无到有,徐闻、廉江等6个县(市、区)建设了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组织超过400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条件的改善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

   下一步,湛江将结合重化工业及其他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湛江教育基地项目建设,首期规划用地4000亩。

   近日,省教育厅、南方日报社联合组建“南方教育观 察团”,深入湛江调研,独家专访了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崔财鑫 陈枫 通讯员 粤教宣“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

   2014年9月签订建设工程协议,2015年6月竣工验收,9个月时间,占地290亩的雷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拔地而起。

   望着眼前这片配套了游泳馆、体育馆、艺术楼等设施的崭新校园,雷州市第一中学校长郑保书感慨万千:“以前提起新校区,老师们总是笑我吹牛,说了10多年连块砖头也没有。”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若不是雷州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教育创强,早于2000年就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雷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工程,极有可能继续延期。总投资5.3亿元的新校区,首期已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现有2050名高一级学生,第二期将于2016年6月竣工,届时学校可容纳9000多名学生。

 

  新校区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这是郑保书之前从不敢想象的:“旧校区一个班普遍超过80人,老师上课只能用麦克风喊,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雷州市教育局长梁团告诉记者,此前,雷州城区欠缺高中学位3500个、初中学位6700个,导致大班额问题难以解决。但随着雷州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建成,以及其他新建扩建学校工程的实施,有效补充了优质中学学位,大班额问题逐步解决。

 

  湛江市教育局局长李更盛介绍,截至2015年11月,湛江共投入46.7亿元用于教育创强,新建校舍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475所,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接下来,湛江市区将规划新建扩建中小学21所、幼儿园14所,着力解决中心城区优质学位供求矛盾。

   基础教育民办学校超千所

   合唱团首次亮相湛江市艺术展演,夺了小学组第一名;体操队参加省职工广播体操比赛,将冠军收入囊中……这些成绩都出自一间2014年才开办的民办学校——廉江市实验学校。

   引入民间资金兴建学校,是湛江增加优质学位的另一做法。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强调,各地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学校和教育设施,构建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2014年初,湛江市将“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平等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作为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列入当年重要改革任务。

   2014年,廉江市引入民间资本6.2亿元,按照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的要求,创办了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民办学校——廉江市实验学校。学校占地276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以提供中小学优质学位12000个,廉江学位紧缺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廉江市教育局长廖忠武说,廉江积极扶持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目前,全市有民办幼儿园218所,民办小学8所,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6所,公、民办学校差距逐年缩小。

   2014年9月,湛江另一间民办学校——麻章区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也揭牌开学,这座投入1亿元占地200亩的学校可提供6000个学位。据统计,湛江基础教育民办学校有1066所,在校学生22.42万人,分别占全市学校数、在校学生数38.07%、16.38%。

   县级特殊教育“从无到有” 

  在徐闻县大水桥水库南侧,2015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徐闻县特殊教育学校,已有9个教学班72个学生。

   投资1600万元,拥有9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配备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心理咨询室、认知功能室,这所徐闻县唯一的特殊教育学校,是以智力障碍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公办9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高宣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负责运动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感知训练等多个专业课程,她说:“我们的目标是开启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让他们以后能适应社会。”

 

  徐闻县教育局副局长吴振农告诉记者,徐闻登记在册的残疾儿童超过200人,由于此前没有特殊教育学校,这些人只能到普通学校就读,或失学在家。“残疾儿童的家庭多是经济困难,父母文化水平低,如果不能接受正确的教育,会雪上加霜。” 

  “3年来,我带着小孩到广州、湛江等地方治疗,花了9万元,可是孩子只会说一个字‘爸’。来这读了半个月,居然会说简单的话了,还会和人打招呼。”李富磊说,他从没想到,每个月收费仅250元的学校,会让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产生如此大的改变。 

  据了解,除了特殊教育学校,徐闻还有8所中心小学设有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室,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会定期到中心小学给残疾儿童培训。 

  李更盛介绍,通过教育创强,湛江市特殊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从无到有,霞山区、吴川市、遂溪县、廉江市、雷州市、徐闻县、坡头区、麻章区都建设了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此外,4万人口以上的镇(街)中心小学都建设了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室,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农村师资水平“良性提升” 

  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免费轮训农村教师则是湛江市提升农村师资水平的“两大抓手”。

   陈国玲是吴川市覃巴一中英语教师,但因为支教的原因,她这一年都是在吴川市吴阳中学新勇校区上课。

   “新勇校区缺英语老师,初一级英语没人上,2015年9月开学时甚至停课一两周了。”当吴川市教育局发出征集支教教师通知时,陈国玲毫不犹豫报名了。现在,她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远了9公里,只能每天开车上下班。支教一年,陈国玲一共可以领到5000元补贴。当然,这里面还要扣除油费。“也不是为了钱,就是觉得其他学校有需要,我也符合条件,就来了。”

   主管教育创强工作的湛江市委常委陈云说,2013年,湛江市制定了关于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工作方案,规定城区学校新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和无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年龄在45周年以下的在职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将其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推动城乡教师交流。两年来,湛江全市共有2309名城区教师积极响应号召下基层农村学校支教,对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从2014年起,湛江启动“万名农村教师培训工程”,分3年时间,对14000多名农村初中教师和28000多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轮训,目前已完成接近一半的任务。连续四年开展优质课下乡展示活动,每年挑选20-30个优质课例,分别到各县(市、区)进行展示,共有2万名农村教师共享了优质课例资源。

   “教育创强,不仅要让农村学校变漂亮,还得让农村学校的教师水平提高。”陈云说。

   权威访谈 

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 

结合“大工业”布局,建设湛江教育基地 

带着责任办教育,校舍经受住“最强台风”考验 

  南方日报:湛江人口众多,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学生数均列全省第一,创建教育强市为湛江教育带来了什么变化?

   刘小华: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落后是制约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早在2011年12月,我们就明确提出“全面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力争2015年建成教育强市”的目标。

   教育创强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6.7亿元,成功创建教育强县(市、区)10个、教育强镇(街)112个。湛江新建校舍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475所,完善了理化生实验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教学功能场室,完全小学、初中均配备了电脑室及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大突破。目前,全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1所,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9.9%。新建幼儿园225所、改扩建幼儿园907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79803平方米,新增学位84229个。

   目前,全市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做到“宽带网络校校通”,其中40%学校的带宽达到10M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先后投入约7亿元,购置可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全市成功创建了371所特色文化校园,形成了国学经典、海洋文化、红土文化等特色文化校园品牌。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南方日报:创建教育强市,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刘小华:我印象最深刻、也感到最欣慰的是,教育创强项目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2015年10月,湛江遭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我国城市的最强台风“彩虹”的袭击,全市损失惨重。但全市教育创强基建项目基本安全无恙,校舍没有倒塌,师生无一伤亡,经受住了考验。

   正是因为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项目建设,才使创强工程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而不是“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 

  高标准建设湛江教育基地,可容纳师生12万人 

  南方日报: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如何把推进教育工作与人才创优、科技创新相结合?

   刘小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湛江职教大市优势,加快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湛江这个人口大市,特别是农业人口还占大头的地级市来说,职业教育是直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最现实、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也是为湛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湛江有中职中技学校62所,在校生达14万人。职业培训机构103个,年培训量11万多人。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湛江重化工业及其他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

   我们要加快推进湛江教育基地项目建设,首期规划用地4000亩,建设内容包括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申办)、湛江市第二技工学校新校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新校区,将于2016年底完成;“十三五”相继启动二期、三期建设,力争与国家重点院校联合创办二级院校,计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届时可容纳教师学生12万人以上。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湛江科教大市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湛江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高校数量在省内仅次于广州,我们重点鼓励驻湛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

   南方日报:振兴粤东西北,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两大抓手,教育创强工作如何与之协调并发挥作用?

   刘小华: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湛江,湛江进入了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移居城市,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市区进入了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时期。 

  湛江以教育创强为契机,把推进全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扩容提质作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工作,去年新建扩建中小学9所、幼儿园10所。湛江市第四中学新建了高中校区,提供优质高中学位4500多个,并将原校本部与市二十六中初中部合并,组建霞山实验中学,一次性解决了霞山区学位紧缺的问题。

   南方日报:“十三五”期间,湛江将如何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发展? 

  刘小华:湛江将启动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创建工程。我们还将建立湛江市基础教育服务平台,构建“地级市总平台——各县(市、区)分平台——中小学校子平台”三层架构的监测评价体系,以教研和测试数据为研究依据,盘活教学资源,两三年内大幅度提高全市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南方教育观 察团

大工业,需要“大教育”

   2015年,湛江的最大喜事是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一号高炉点火投产,标志着湛江人30多年孜孜以求的“钢铁梦”终于成真,“大工业时代”开启。

   作为国家实施南海战略的“桥头堡”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湛江提出,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重点打造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产业航母”,推动湛江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发展。

   对于拥有800万人口的湛江而言,要实现振兴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不仅是未来的希望,更是当前的必需。

  在粤东西北地区,湛江教育基础比较雄厚,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也存在区域教育质量不平衡、大班额现象明显等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口红利”,把“人口大市”变成“人才大市”。

   湛江的路径很清晰,一手抓基础教育,让更多农村孩子能“走出去”,考上好学校、健康成才,反哺家庭和家乡;一手抓职业教育,让更多本地人能“留下来”,提升职业技能,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服务“大工业”。

   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大市”,从“人口大市”到“人才大市”,湛江的振兴发展值得期待。

   总策划:莫高义 罗伟其 张东明 总统筹:王创 王垂林 那佳 梅志清 练学华 执 行:姚侃 关奕佳 赖红英 陈枫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