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广州商学院“筑梦星辰”服务队的牵线下,南堃集团与大和小学建立起长期沟通。南堃集团董事长李嘉聪先生(以下简称:李先生)带领3名企业志愿者前往梅州五华县大和小学,向全校287名学生捐赠200套定制学习资料,并为3户困难学生家庭送去生活物资。希望社会聚焦留守儿童的求学条件与师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育发展。

广告

  [一场跨越300公里的捐赠行动]

  此次活动的契机源于一场校友座谈会。2023年,李先生受邀在广州商学院分享创业经历时,偶然看到服务队拍摄的纪录片。画面中,大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林小梅(化名)在灶台边写作业,熏黑的墙壁上贴着“我要考大学”的纸条。“那双眼睛里的光,让我想起当年在城中村创业的自己。”李先生与服务队翁老师坦言,希望可以来一场公益探访。

  那个清晨6点,一辆装载物资的车辆从广州白云区出发。200套学习资料经过志愿者前期定制采购,包含:

  1‌、学科工具包‌:语数英同步练习册、绘图尺套装、错题本

  2‌、耐用文具‌:防水书包、可替换笔芯的水笔

  随行的激光打印机被安装在学校办公室。李校长回忆:“以前试卷靠手抄,现在每周能给学生打印专项练习题。”截至2025年3月,这台打印机已产出过万份学习资料,包括为视力障碍学生特制的大字号试卷。

  [屋檐下的守望:特困家庭走访纪实]

  当日下午,志愿者分组探访了3户特困学生家庭:捐赠书包及各种学习资料、大米、油盐……生活用品等物资。

  ‌1。 陈晓燕家(化名)‌

  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精神疑似异常。

  全家月收入不足800元,晓燕在灶台边写作业

  志愿者小李的日记中写道:在我们探访的时候那位挂满白丝的母亲对着门口说:你不要走过去,那里有蛇,那里有蛇。我看着两个满脸灰土的孩子,心中说不出一句话来。

  ‌2。 林志强家(化名)‌

  父母离异后随爷爷奶奶生活,家中无书桌。

  作业本垫在砖块上书写,字迹常被雨水浸糊。

  ‌3。 王小雨家(化名)‌

  父母在外务工,与爷爷同住

  家中唯一电器和房子都是由村委资助的

  志愿者小丹在走访日记中写道:“小雨的哥哥从田里回来反复抚摸物资,‘希望这些真能让妹妹考上高中吗?’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捐赠只是开始。

  [来自南堃的呼吁:从一盏灯做起,希望能带动一片星海]

  活动结束后的回程途中,李先生向志愿者分享观察:“6个年级8个老师进行全科教学,几个年级合并一起上音乐课都是常事。这提醒我们,教育帮扶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我们可以做一盏灯,让更多的有志之士看见这里的情况,让大家都过来一起努力。”

  在发稿前,大和小学的李校长在和志愿者沟通时更坦言:这两年通过大家的支持,我们建起了专用卫生间、装了打印机、犁出了运动场地,但最缺的始终是能扎根的‘人’。

  其实单靠个别的企业和高校的努力和关心,改变不了根本问题。但值得欣慰的是,多方力量正在汇聚:广州商学院筑梦星辰服务队超过十年的三下乡活动,他们的长期陪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基层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关注留守儿童与乡村学校建设的问题,可以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一起努力。

  [记者手记]‌

  回程前,我们在林志强家(化名)的院墙上发现新贴的纸条,稚嫩字迹写着:“错题打印纸=10个鸡蛋,护眼台灯=妈妈半个月药费,我要更努力。”这些刺痛人心的“价值换算”,正是教育改革亟待填平的沟壑。

  当南堃集团的车辆变成“移动图书馆”,当广商志愿者的测绘仪化作“希望定位器”,我们看见商业的温度与教育的力量正在深度融合。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公益应有的模样:不是俯视的施舍,而是并肩的托举;不是瞬间的感动,而是持续的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