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鲍文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
今年大年初一上午10时,新年敲钟迎春活动在东门老街广场举行,这已是第18年举办该项活动了。虽然“潮”一直是年轻人眼中的东门印象,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其实已经“潮”了300多年。这里是近代深圳的根“深圳墟”所在地。
“不到东门, 不算到过深圳”
尽管现在众多商业综合体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中遍地开花,但至今坊间仍有流传“不来东门,就不算到过深圳”的说法。东门是深圳当之无愧的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商圈。时至今日,商业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的东门商圈仍然保持日均客流量30万至50万人次。
已在深圳扎根10年的湖南籍女士李晓(化名)及其家乡亲人赶来东门敲钟迎春。她告诉记者,尽管现在深圳商场越来越多,但是许多来深圳玩的亲戚朋友还是会主动提出来东门逛逛,因为东门在他们眼中最出名。李晓说,她来深圳领到第一份工资后就是去东门的茂业百货给自己和母亲购置衣物。“成家后定制窗帘也习惯去那里,性价比很高。现在偶尔来逛逛,就知道今年流行什么服饰。”
晚明时期便闻名遐迩
“潮”一直是年轻人眼中的东门印象,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东门墟已经“潮”了300多年。这里是近代深圳的根,其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商业墟市——“深圳墟”所在地。这个“深圳墟”,就是俗称的“东门老街”。据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的研究,东门老街明清以来已是远近闻名的重要墟市,这里居于香港和广州之间,地理环境独特,华洋交杂,人文荟萃,广东三大民系广府、客家和潮汕的民众在此聚集。
据介绍,明代中期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几个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间建起了集市,名为“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明代晚期开始,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
根据清康熙勒文谟纂修的《新安县志》,“深圳墟”是对深圳最早的历史记载,1913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罗湖车站启用,深圳成为内地与香港的交通门户,卖农产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卖小吃和杂货的维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庆街等多处商业街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罗湖旧城。
街道风情沉淀本土文化
而今在东门老街广场矗立着一幅铸铜壁画《老东门墟市图》,其勾勒出了一幅店铺林立、客流熙攘的岭南民俗风情,仍能让今日的游客感受到明清时期东门墟市的繁华。南庆街上正在把脉的药铺郎中、鸭仔街上负肩前行的轿夫和手提皮箱的西装客、上大街旁肚圆肠肥的金铺老板……壁画上数十个场景、百来个人物角色描绘均出自深圳本土画家潘喜良之手。
壁画上所描述的烧腊、云片糕、云吞等经典美食至今都深受深圳人的喜爱。一片薄薄的云片糕,就能折射出深圳民俗文化的变迁。《宝安县志》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福田人黄果等制成中外闻名的深圳云片糕正式投产。”其曾是深圳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地道手信,其于20世纪80年代起受到进口糖果冲击一度消失20余年。直到2011年,由深圳本土传统小食制作技艺传承人整理制作深圳云片糕的25道复杂工序,才让云片糕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这里不仅仅充满了繁华不息的世俗人情,还记录着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深圳墟”的文化象征和教育中心思月书院也位于此,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深圳本地望族宗祠;1925年曾为省港大罢工接待站,多经革命战争风雨的洗礼。
叶挺将军曾于1938年11月底至12月底在南塘街的一座三层小楼里组建东路守备区总指挥部,负责组织深圳乃至东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去年底,这栋小楼被修葺一新,作为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重新开放。
拟创新升级应对新潮流
深圳成为特区后,老街又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领着深圳的消费潮流。1990年中国内地首家麦当劳餐厅在东门老街的光华楼开张。茂业百货市场、旺角购物中心、天龙商业城、新鸿基商业中心、中海商业城等数十所众多大型商厦,构成了深圳规模最大、商铺最集中、商品经营种类最齐全的商业街区。
不过,业内认为受商业业态重复严重等因素影响,东门虽然业态丰富,但整体档次不高。在互联网等冲击下,近年来东门步行街以服装零售为主的商厦月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记者了解到,深圳市罗湖区提出申报创建“国家消费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辖区主力商圈,罗湖将推动东门步行街“针灸式”改造升级。
深圳市罗湖区经济促进局局长周建军介绍,目前正在大力向东门传统商圈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据了解,为了顺应现代商业发展的潮流和体验式消费,罗湖希望把东门目前的50万人次人流量转化为对创新产品的消费,促进东门商圈的商旅文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