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文化>正文

健在六英雄曾谱铁血史 国家危亡之际奋起抗战

2015年09月04日 07:31 南方都市报  评论(人参与

  倭寇来犯,致山河破碎,国家危亡,四万万人民奋起抗战,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十四年间,诸多五邑子弟挺身而出,慷慨赴国难,涌现出许多可敬可佩的英雄人物,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催泪故事。

  老兵不死,只是渐渐凋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门健在抗战老兵有130余人,他们中最老的已有108岁高龄,有的已卧病在床,但得知南都记者访问抗战故事时,老人顿时眼神发亮。

  值抗战胜利七十年之际,连日来,南都记者分赴江门各地,寻访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当年浴血奋战的故事,也借此向所有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舍身救国的五邑英雄们致敬!

  老兵1号

  蔡作述

  出生日期:1922年9月27日

  居住地:台山市大江镇

  参加战役:衡阳会战、桂柳会战

  不后悔当兵 年轻什么也不怕

  “生命只有一次,年轻什么也不怕,战场死了就算。”2015年7月下旬的一个上午,93岁的抗战老兵蔡作述在台山市大江镇家中,讲述当年抗日的故事。

  衡阳保卫战看着战友倒下

  蔡作述出生于台山大江镇一个贫穷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15岁的蔡作述回到台山学做鞋 ,后 来 去阳 江 做 担 货工。“很辛苦,经常没得吃。”蔡作述回忆,听到一个叫“罗云书管区”的地方收兵官,他就去报名了,那年19岁。新兵集中在新兴训练。“我们练习打枪支,训练了两年。”七九枪、三八枪……蔡作述如数家珍,向记者讲述每种枪支的区别和用法。

  蔡作述印象深刻的是1944年参加的衡阳保卫战。“八十辆卡车拉着我们到衡阳。”蔡作述所在的国军第62军工兵营的任务是架桥爆破,这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大战,整整持续了47天。

  “战争一开始是日本占上风,我们被压着打。”有一两天时间,蔡作述所在的部队,没有地方住,两餐也没有着落,最后跑到山头躲避,一滴水都没得喝。

  说到倒下的战友,蔡作述开始沉默、流泪,他不愿意回想那些具体的场景。“战场上,第一是人的生命,第二是枪支,旁边战友牺牲了,要立刻把枪支拿来当作生命。”蔡作述当时的部队就有这样一条教导,身边任何一个战友牺牲倒下,要立刻把他的枪支绑在自己身上。“四大将领牺牲了,3.8万人的军队,最后伤亡1.8万人。”这样的动作,蔡作述重复了很多次。

  满足现在生活 对生死看得轻

  1947年末,蔡作述正式结束军旅生涯,回到台山务农,娶妻生子。“耕田,还有砍柴。”蔡作述称几十年来的工作就是这样。对于过去,他从不对子女讲起,也从不感到后悔。“当时年轻,什么都不怕。”蔡作述说,一个人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经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遇到。“生命只有一次,战场死了就算。”对于生死,蔡作述看得很开。

  现在的他,对生活感到满足。“小女儿在香港,外孙当公务员。”说起自己的家人,蔡作述又变得高兴起来,而小女儿一周两次的电话也让他感到时刻受照顾。“我有什么事,她就立刻从香港回来,外孙也很敬重我。”

  蔡作述现在和大女儿一起住,老伴耳聋腿脚不方便。每天早上7点,蔡作述就自己到附近的茶楼喝茶,随后到敬老院大楼锻炼一下身体,有时候还会打打麻将。10点左右回到家后,就听听粤曲,不再出门。

  “我五十多岁时中过一次风,我以为要死了。”那次中风,经过积极的康复,老人幸运没留下后遗症。多年来,蔡作述一直疾病缠身,但每次老人最后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对于生死,蔡作述现在也看得很轻。“活这么久也很满足,就希望不要给后人负担。”

  老兵2号

  林泽虞

  出生日期:1922年9月27日

  居住地:台山市大江镇

  参加战役:衡阳会战、桂柳会战

  曾惭愧非打仗料子 没上过前线

  林泽虞原名林舜鳌,1922年3月15日出生于台山市水步镇大岭乡兴隆村,原属62军151师,历任上等传令兵、文书、司书、特务长、师部通讯连准尉。18岁参军,参加衡阳会战,后赴广西。日军投降到越南受降再到台湾受降,回天津被俘,历时半年回到广州,后去台湾。1992年从台湾回乡探亲,1994年办理回乡定居至今,曾与同为台山老乡的抗日名将林伟俦长期保持书信来往。8月29日,南都记者在水步镇见到林老。

  同村参军兄弟仅余其一人

  林泽虞现住翻新后的祖屋。弟弟林舜象说,“哥哥由于长期在台湾生活,非常注重礼节,一定把自己整理一番才接待客人。”稍刻,林泽虞着装整洁,并特地在左胸前挂上关爱老兵组织赠送的抗日勋章,来到门外,邀请南都记者进屋。老房子的家具摆设简单,墙上挂着关爱老兵组织送的抗日光荣的牌匾。

  林泽虞听力不好,需要南都记者把问题写在纸上交流,并反复强调,“很惭愧自己不是打仗的料,没有上过前线。”

  1940年,林泽虞刚满18岁,与村中六人结伴到韶关曲江投奔台山乡亲、国军62军151师师长林伟俦的部队。林泽虞回忆道:“村里30余人去参军,现在只剩我一个老兵。很惭愧我不是上前线的。和我一同参军的3个没了,第一个是南京突围时林伟俦将军的贴身警卫被日本飞机炸死,第二个在行军途中落伍失联,第三个是在师部仓库河里淹死。”

  “条件艰苦,战士们吃的糙米已发霉变质,行军途中有时一餐都吃不上,扎营的时候可以吃上两餐,战争年代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林泽虞说,衡阳会战中他负责军需处的物资配给,包括枪支、棉被、衣服、生活用品、粮食。

  回忆军长林伟俦抗战往事

  1950年,林泽虞在海南任部队仓库保险库工作人员,海南解放后便随部队在海南撤退台湾,第62军改名为“振兴62军”。1992年林泽虞从台湾回乡探亲,1994年办理回乡定居至今,曾与原62军军长林伟俦长期保持书信来往。林泽虞把保存得很好的几十封书信拿出来向南都记者展示。

  “伟俦为人真是没得说,对母亲非常孝顺!34岁的时候已经任中将师长,获过国家最高荣誉勋章,是抗日名将!伟俦在抗日期间3次受伤,据我了解最严重的一次受伤是在南京解围的时候,当时他在医院诊治,脚部情况最严重,头部中弹,导致他的脖子 是 歪的 ,也影响到大脑神经。”林伟俦育有4个儿子,先后移居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1998年春,林伟俦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享年93岁。林伟俦的小儿子至今与林泽虞仍保持书信来往。

  利用退休工资为村办好事

  林泽虞一生未娶,与弟弟一家人生活和睦,每天都步行到弟弟家吃饭,然后再回家休息。

  经历战争,林泽虞早已看淡生死富贵,“人生到了这个年纪,生死、快乐、艰苦都经历了。现在我的生活非常舒适,跟弟弟一家人生活得幸福无忧。爱护自己,知足常乐。”林泽虞坚持规律作息,到屋外活动身体。

  林泽虞每个月有2000多块的退休工资,是台湾工作单位所发,二十年没变,他利用这些工资替村里做了很多好事,村里如今已亭亭如盖的大榕树,不少就是他花钱买的。村口林氏大宗祠,是他发动海内外兴隆村的乡亲捐款所建,如今每个月还去打扫祠堂。

  老兵3号

  谭孔安

  出生日期:1924年2月

  居住地:台山市社会福利院

  参加战役:粤北会战

  特务排老兵 左脚有战争印记

  谭孔安家中6兄弟姐妹,4男2女,他排行老二。1941年,17岁的谭孔安入伍加入64军159师949团特务排,在肇庆鼎湖山训兵。1945年在清远守北江河。在清远打仗时左腿受伤,在阳山县医疗站治疗。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家务农。现在,双目失明的他住在台山市社会福利院,8月29日下午,得知南都记者采访抗战经历,他激动地立即起身。

  打仗5年没洗过脚

  “2个药包,100发子弹,5斤;2个手榴弹,4斤;炒米,5斤。”谭孔安还记得打仗时的装备。“最艰难的有两个,一个是吃不饱,我们就用点饭蘸上半桶水,我把它叫作‘雷公茶’。第二个是没水,打仗5年,我没喝过一杯热茶,没洗过脚。”作战条件艰苦,谭孔安只能双手往河边掬一捧水解渴。“草鞋都没有,自己捡点烂布、禾秆草包下脚,连绳子都没有。天气冷点的时候,就发一张麻布一样的毯子用来晚上睡觉。”无论天热天冷,谭孔安大多时候都是光着脚随军前进。

  突围百余人战亡

  1945年,部队从英德开赴广西,途经清远沙河,谭孔安所在营300余人被包围在山脚。

  “国军守住南边的三水、北江、四会、英德;日军占据北边。”突围战就是机枪的博弈,而国民军武装配备为一个排1支枪、一个连3支枪,每支枪25发子弹。

  “刚刚天亮还下着雨,我们下到山脚就被埋伏包围。”谭孔安说。突围战中,军营损失惨重,过百人战亡,谭孔安拿着2个手榴弹和七九步枪突围,左脚负伤,“突突突,是3到5发子弹,哒哒哒是25发子弹,枪林弹雨,机枪、步枪乱打,见人就打,我们都伏在田野、水稻里。当时我也没感觉负伤,只觉得脚上辣辣的。后来发现裤子湿了,还滴血,就自己用身上的两个药包包裹止血。”至今留下了明显的子弹痕。

  1945年11月,谭孔安回到家乡台山务农。3年前,谭孔安入住台山市社会福利院,过上儿孙满堂的晚年生活,4儿子都结了婚,3个在台城,1个留在广州,孙子孙女都已经十来岁。

  也许看过太多的流血,也许历过太多的艰辛,谈及战后的人生感悟,谭孔安没说得太多,老兵精神,除了体现在他们身上存留着的枪眼和印记,还有再谈历史、再谈人生的功而不傲、苦而不怨。

  老兵4号

  吕振东

  出生日期:

  1924年7月30日

  居住地:

  鹤山

  参加战役:粤北会战

  在悲苦与奋激下 入伍从军杀敌

  92岁的吕振东在今年年初被确认老兵身份,他有严重的痛风,也有严重耳聋,跟他交流需要用纸笔写下给他看。当年的事情大多已经记不清了,只能凭借他以前写的自传,依稀讲述当年的抗日故事。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江门时,吕振东一家从棠下逃难到鹤山。1942年,吕振东跟随同乡邻居到黎楼,补入到64军159师在第三野战医院当保卫员。1943年,吕振东补入64军159师辎重兵团三营一连,后又调到二连。曾到军部辎重受训,任第九班下士班长。1944年7月,64军奉命到清远、茨山、阴山、连乐,再步行到平乐、溜江、修仁、学山、石龙、武宣、桂平、业矿。1945年,吕振东所在部队不分日夜运送军粮及军用品。吕振东说,当时很艰苦,吃不饱,但因为年轻,又过惯刻苦耐劳的生活,也坚持下来。日本投降后,吕振东在广西离开部队。由于当时没有钱,吕振东一路讨饭走回了鹤山。

  回到鹤山以后,吕振东生活依然很艰苦,种地、帮工、建房工等都干过。后来,吕振东养育五女一儿,生活更是到了“吃不上饭”的境地。直到儿女长大后,日子才好起来。由于吕振东年纪较大,现跟着儿子和儿媳在江门生活,但他还每星期回鹤山老屋走走。

  吕振东的自传很混乱,很多内容描述都不太清晰。关于他从军的初衷有写到这么一句话,“每念目前所受之种种痛苦均是日本帝国主义惠赐予我的,在悲苦与奋激下,乃欲效班超之投笔从戎,入伍从军杀绝敌人。”

  老兵5号

  陈其翩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25日(农历)

  籍贯: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汶村镇西康

  军衔:上校

  入伍时间:1936年

  入伍地点:湖南

  参加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三次会战。

  不愿做亡国奴 投笔从戎

  108岁的抗战老兵陈其翩年轻时从军九年,虽负责军需,但历经险阻,以为国出力为荣。目前这位老人卧病在床,只是偶尔和家人作简单交流。昨日下午,南都记者在台山汶村见到这位江门最年长的抗战老兵。

  陈其翩家里放着一个“八十简述”的书简,这是老人八十岁时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的感悟。儿子陈令名称,陈其翩一生随和,与人无争,受人爱戴。

  经历罗店战役 炮弹身边爆炸

  陈其翩出生于台山汶村镇西康村一个贫农家庭,自小聪颖,勤奋好学,受墨西哥叔父资助,考上了北京朝阳大学法科经济系进修,毕业后,在上海教学。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陈其翩不愿做亡国奴,投笔从戎加入了第四军,负责军需工作。在陈其翩的“八十简述”以及陈令名的记忆里,“淞沪会战”是老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役,而在整个战局中,以罗店之战最为激烈。

  “敌我双方屡进屡退,作拉锯战,全镇毁于炮火,成为一片焦土。”陈其翩回忆称,第四军与日军短兵相接,反复冲杀,近战肉搏,伤亡惨重,其所在的354团团长、团副阵亡,营连排长半数伤亡。“担架救护均不能上前,只有轻伤扶重伤退下来,被日军重炮、飞机炸弹及海军炮弹轰散之士兵,经余手收编成排、成连再上火线者凡几次。”陈其翩因后勤补给,也在前线阵地。“那时候,飞机炮弹就在头上四处飞,一颗颗炮弹就在身边爆炸。”陈令名以前听父亲回忆,知道战争之险恶,懂得不少逃生技巧。“他告诉我们,看到飞机,不要跑去森林,一定要就近趴下。”

  战后生活艰苦 告诫儿女要靠自己

  抗战胜利后,陈其翩携妻儿在广州短暂停留后,回到江门新会住了三年。“家里很穷,住的屋子只有十平方米。”小儿子陈令名回忆,兄弟姐妹每晚都要到各个邻居家睡觉。“父亲叔父还寄侨汇,维持我们整个家庭开支。”日子虽苦,但陈令名从没见父母有过怨言,一家相处和谐。而父亲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最重要靠自己,不要靠人家”。

  陈其翩在回忆录里写道,日军在安徽安庆投降后,有一天,他和妻子在街上漫步,有一个旅团长级别的日军在对面经过,看到他军服上的上校军衔领章,马上立正注目行军礼,待陈其翩还礼后,他方离去。“回顾抗日八年苦战,此日始吐一口气。但千百万之中华儿女,血债与损失从何补偿。”这是抗战结束几十年后,陈其翩的感受。陈令名说,父亲从未后悔从军,上战场也未害怕过,因为“为国家出力感到光荣。”

  在汶村西康村,村民都知道陈其翩是抗日英雄。“我们年轻一辈的不大了解具体故事,但知道他很了不起。”三十多岁的陈先生说。五十多岁的陈阿姨一家一直受到陈其翩帮助。“他人很好,在通信还不发达的年代,都叫他帮忙写信翻译。有时候哪家贴对联还叫他帮忙,他很受乡亲爱戴。”陈姨说,老人现在如果坐在轮椅上,有时还会咿咿呀呀地唱几句“ABC”的英文歌。

  老兵6号

  梁超杰

  出生日期:1923年10月

  居住地:鹤山

  参加战役:桂柳会战、凭祥之战

  受伤后仍坚持作战 俘获日本兵

  被弹片伤了头部大腿,仍坚持作战,并俘获一名日本兵。在见到梁超杰之前,南都记者特别想挖掘他当年的威水史。直到8月29日下午,在台山市社会福利院,见到的梁老,因中风,已卧病在床数月,言辞不清。

  根据关爱老兵组织提供的资料,以及在福利院工作人员协助下,南都记者大致记录了梁老的从军抗战经历。

  梁超杰,1923年10出生于台山市,1941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黄埔独山分校18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响应广东籍长官张发奎的号召,加入到粤军64军156师467团第一营第二连独立炮排。在1944年10月,参加了桂柳会战之桂平战役的蒙圩之战,在外围支援155师的战斗。蒙圩之战后,于12月奔赴南宁,在凭祥附近阻击越南过来的日本军队。在战斗中英勇抗敌,被弹片伤了头部及大腿,仍坚持战斗,并俘获一名日本兵。

  虽然说话含糊不清,但一见到南都记者,躺在床上的梁超杰从床边一个小袋子里拿出两张3年前的照片。照片中,他背后有“抗日光荣”的牌匾。艰难谈话间,他时不时指向在床尾挂着的印有抗战70周年胜利的衣服。福利院一位负责人介绍,衣服是关爱老兵志愿者送的。

  当南都记者问及当年俘获日本兵的事情,梁超杰表示已经记不清,嘴里念叨着“排长”、“64军156师”、“开平”、“广西柳州”、“日本”、“绑在树上”等词语。

  统筹:

  南都记者 曾育军

  采写:南都记者 曾育军 蒋臻 林惠娟 罗忠明 谢婷 实习生 林嘉敏

  摄影:南都记者 孙振飞 曾育军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