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文化>正文

许氏家族:人杰地灵高风世承 家国情怀融于血脉

2015年11月04日 06:30 南方日报  评论(人参与
许家祠复原效果图。许家祠复原效果图。
许广平与鲁迅、周海婴合影。1933年9月13日摄于上海。许广平与鲁迅、周海婴合影。1933年9月13日摄于上海。

  核心提示

  许姓已有3000多年历史。当代许姓主要出自姜姓,河南许昌是许姓的最初发源地。公元前1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分封异姓诸侯国,炎帝的后裔姜文叔被封于许,史称许文叔。春秋时许国受郑、楚等大国所逼,迁移到河南鲁山东南,至战国初许元公时,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至汉代分南、北两支。南支入福建,后迁至广东潮州,南宋末年再迁至澄海县沟南村。

  在岭南许氏中,广州“许地”许氏家族最为出名,其开基祖许永名约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间,从粤东澄海县迁居到广州,落籍经商,后人在广州高第街购买屋宇,聚居一方,被称为“许地”。“许地”人杰地灵,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后,许氏家族一直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家族后人英杰辈出,其中有抗英功臣许祥光、民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被称为“铁血将军”的东征名将许济、红军名将许卓、著名教育家许崇清、鲁迅夫人许广平等。

  “千秋家国梦,世代赤子心。”两百多年过去,如今的广州许氏家族已繁衍到十余代。许氏后人除了少数仍留居“许地”,大多已迁往京、沪、江浙、香港及海外定居。近代中国史上,许氏家族传承了“智、仁、勇”的儒家道义,义无反顾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续写着家族荣光。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钟 琳 实习生 曾晓婷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实习生 欧瑶瑶

  人杰地灵

  家庙见证昔日繁华

  步入广州市越秀区高第街,只见人群熙熙攘攘。大南路66号旁的蓝色指示牌醒目地指示着“许地”入口,这就是昔日“广州第一家族”所在地。

  “许地”有一座拜庭许大夫家庙,它始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庙硬山式屋顶、人字形山墙,屋面覆盖着古雅的碌筒瓦,墙外侧的卷草灰塑精致灵动。整座家庙完整的形制、精良的做工和讲究的用料无不彰显了许氏家族鼎盛时的繁华。

  据许氏后人许必传介绍,“许地”占地总面积约为9675平方米,拜庭许大夫家庙占地2000多平方米,共有三进。许必传展示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许地”制作的复原图:从珠江边上看,“许地”像伏卧的麒麟之类的吉祥瑞兽,整座大宅保留清代典型庭院建筑的格局,五进深,三十六边阔,包括有家庙、戏台、圣人厅、藏书室等,幽深雅致。

  据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间,许永名从汕头澄海县沟南乡迁至广州经营小生意,居于高第街,其子许拜庭在父亲病逝后,凭借生意头脑,悉心经营盐号近20年,最终跻身“广州四大盐商”之列。发家之后的许拜庭选址广州高第街购买屋宇。随着家业逐渐兴旺,许拜庭长子许祥光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率族人在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此后许氏子孙在此聚居,世称“许地”,终成广州近代第一大家族。

  拜庭许大夫家庙是许氏家族繁华历史的见证。家庙正门上方有“拜庭许大夫家庙”几个大字,两边刻有“裔传太岳,宗启禺山”的对联。清代高第街为番禺县属,“宗启禺山”就是此意。清代名人龚自珍和许拜庭交厚,在著述中称其为“番禺许君”。如今,拜庭许大夫家庙中心已改为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据介绍,未来市政府拟将这里改建为许地博物馆,展示广州近代革命史中与许氏家族有关的荣耀历史。

  由商而官

  抗英救国刚正不阿

  从清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间,许氏家族秉持着儒家文化传统,实现了由商而官的嬗变。据史料记载,许拜庭早在选址高第街作为居住地时,就隐含着对家族后世显身扬名的期望。“高第”与“科考”在广东话中有相关语意,意在鞭策子孙科举入仕。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许氏家族崛起的重要转折时间。许拜庭和家中长辈黄太夫人,逐步将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的朦胧憧憬变为现实。许家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严苛治理家学。就在这一年,许拜庭之子许祥光在中举12年之后,成为许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并被朝廷授予高官。后来,许祥光的十子之中,又出现了许应锵、许应銮、许应锴等七兄弟中举的盛况,“七子登科”为后世称颂,他们皆被委以重要官职。

  据许崇年(许崇清弟弟)的外孙卢延光回忆,许氏家族的血脉中一直传承着刚正不阿的性格,坚守心中的原则和道义。许祥光便是典型,他忧国忧民,坚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为抗击英军入侵,展现了报国豪情。许祥光与抗英功臣林则徐颇有渊源,林则徐曾在被革职期间亲临广州高第街,拜访闻名遐迩的许氏家族,和拜庭公把酒对谈,共叹海氛未靖。当时,官授广西按察使的许祥光错过晤会,只从父亲拜庭口中了解到林则徐的为人,对这位血性前辈心生向往。此后,许祥光追随林则徐的意志,在林则徐发出“青史凭谁定是非”的悲叹时,投身抗英战斗行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月间,英军坚船利炮闯入珠江港口,欲强行入城时,许祥光联合广州爱国士绅,反抗英军入城,带头捐献白银6万两,集合市民出兵、出武器,聚合团勇10万,劝集捐银40万,购买枪械、粮饷,日夜守城。

  广州“许地”许氏家族第三代的许应鑅、许应骙兄弟俩考中进士后,也先后成为大清帝国的封疆大吏。许应骙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许应鑅则以“清官”为理想,历任广饶九南兵备道兼九江关监督、河南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许应鑅在江西的时间最长,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尤以兴办学校、建善堂、免除民间溺女婴陋习为突出。许应鑅任江苏按察使后,察吏治、纠冤狱,不到半年时间,为民平反冤案百余件,被老百姓称为“许青天”。

  得益于正直家风,此后百余年,许氏族人名贤辈出,他们大多投身于进步、爱国的行动中。

  英才辈出

  家风彰显民族精神

  近现代史上,“许地”的荣耀在于它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爱国志士,如许崇灏、许崇清、许广平等人。有别于诸位先辈,他们不再强烈依附于显赫家世,而是融入中国千万民众,重新树立新历史环境下的家风,在他们身上,天地正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得以彰显。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许氏英才辈出。广州“许地”到了第五代崇字辈,科举制度已被废除,许氏后人纷纷告别官宦家庭的模式。闽浙总督许应骙的侄孙许崇智,年少时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6年加入同盟会。他一生无论命运沉浮,始终追随孙中山。许崇智在民国年间曾任粤军总司令,与堂兄弟许崇灏、许崇济三人追随孙中山参与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许崇灏是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的重要军事幕僚。许崇济是有“铁血将军”之称的东征名将。三人均在辛亥革命中立下显赫功劳,被称为孙中山麾下的“许氏三杰”。

  许氏族人许卓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他生于1902年,原名许崇耆,1924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去法国勤工俭学,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之后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以及百色起义,1934年不幸牺牲,是一位杰出的红军将领。

  许崇灏、许崇济的弟弟许崇清,是家族涌现出的近代著名教育家。许崇清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广开风气之先,并在研究院讲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除此之外,他也是第一位向国内读者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学者,被誉为“教育界光辉旗帜”,在华南地区甚至全国都有广泛影响。他一生中曾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1931年,他第一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1934年,时任广东教育厅厅长的许崇清因发表《孝经新诂教本审查意见书》,反对主政广东的陈济棠强制各级学校讲授《孝经》而被免职。1940年,他再次出任中山大学代校长,主持将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迁回广东。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中山大学要任命一位新校长,提名许崇清做校长人选之后,毛泽东主席马上予以批准,足见对许崇清的认可,由此,他第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一直到1969年去世。

  “许崇清对教育真谛的认知和把握,是许氏家族中的第一人。他的这种素质不仅传承于家风,更超越了家族的局限,注目一个民族的人格及修养构成,并以教育追求人生之大道,促成社会的道德化。”在《千秋家国梦——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一书作者伊妮看来,精神的锤炼和人格的树立,最终铸就了许氏族人可贵的家风血脉。

  许崇清还有一个极富个性的弟弟许崇年,他和所有投奔革命的兄弟一样,自小立志从戎救国。1923年,孙中山重临广州,第三次建立政权,许崇年被委任总司令部管理处处长。1924年5月,许崇年急流勇退,辞职往上海沪江大学深造。1932年他辞官回家,主理“许地”的家族事务。

  许广平是许应鑅的孙女,因与鲁迅的爱情故事而为人们熟知。许广平在许氏家族中是一位性格倔强的“反叛式人物”,她8岁时反抗缠脚,19岁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枷锁北上求学,并参加“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者,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主将鲁迅的伴侣和助手。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歌颂鲁迅“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和力”,使“将来的世界璀璨而辉煌”,并表示愿与鲁迅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任凭风浪起,相与渡横流。许广平与鲁迅在一起生活10年,忧乐相通。她的人生价值在鲁迅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她叩开了鲁迅的爱情之门,给予鲁迅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忠诚的继承者和热忱的弘扬者。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鲁迅的志同道合。

  许氏名人

  [许崇清](1888-1969年)

  别号志澄。1920年,许崇清从日本学成回国,出任广州市教育局长,时年32岁。1921年,许崇清创办广州市民大学。当时报刊评论说:“此乃中国教育史上之创举”。1923年,由廖仲恺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与廖仲恺侄女廖承麓在东京结婚。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期间,许崇清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民国年间,他两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于文学院增设社会学系,改理学院为理工学院,增设土木工程和化学工程两系。1934年,许崇清明确提出反对当时执掌广东的陈济棠讲授《孝经》的计划,惹怒陈济棠,被免去省教育厅厅长职务。直到1936年,他重回到广东教育厅厅长任上。1951年,他第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直至去世。

  [许广平](1898-1968年)

  笔名景宋,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在鲁迅的帮助下,她勇敢地投入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她热忱地支持鲁迅的创作和研究工作,经常帮助鲁迅校对和抄写稿件。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10月与鲁迅到上海。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同路人。1949年后,许广平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许卓](1908-1934年)

  原名许崇耆,又名许崇乾、许倬。高中毕业后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炮兵专业,1924年他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去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夏回国,由周恩来介绍到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当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12月,许卓参加百色起义。1934年1月,他以军委直属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4年不幸牺牲。1934年中共中央的有关决议中,称许卓是对革命有功的优秀干部。解放后政府追认其为烈士,在其牺牲地建有烈士纪念碑。

  [许锡缵](1913-1999年)

  许锡缵是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的长子。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民族武装自卫会”,参与了抗日宣传的组织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国民政府空军撤退到四川成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空军军官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力投入新中国的航空建设事业。

  专家访谈

  许氏家族 风骨超然

  受访专家:卢延光

  (广东省美协原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广州第一家族》作者)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许氏家风的精髓和核心是什么?

  卢延光:许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在清代,最重要的就是读书当官,许氏也不例外,私塾教育成了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许氏后代多由严师培养,功成名就。而许家除了读书教育,还有它本身的气质。这种气质更像是一种为人的骨气,许家的风骨是很特别的,从祖先那里继承了耿直、倔强的性格,许氏的族人大都是这样,例如许广平、许崇清都坚持自我,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不避利害。

  南方日报:许氏精神对后世有怎样的教育意义?

  卢延光:许氏子孙都会记住杰出的前辈。对于我来说,许氏骨子里的高风亮节、不畏权威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另外就是一种正义感、敬畏心和爱国情义。爱国心和民族气节,最终支撑着他们的骨气,成为正正直直、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

  南方日报: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家族和时代的关系?

  卢延光:时代造就人,许氏家族的形象一直都比较正面。清代,许应鑅、许应锵等都是一代清官,他们做到那么大的官,所住的房子却狭窄偏僻,许氏在那一代涌现出不少清官。在近现代史上,许氏又涌现出一批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和艺术家,人才辈出,可以说许氏家族无愧广州名门望族的美誉。

  ◎广东许氏

 耕读可传家高风宜秉承

  广州“许地”开基祖许永名由广东汕头沟南乡“许地”迁徙而来。据传,唐高宗年间许天正开创福建许氏,宋初其11世孙许烈开创潮州许氏,明初潮州许氏第10世孙许兆基及其四子许弘烈开创沟南许氏。自“沟南许地”开创以来,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共出举人20名,进士3名,翰林1名。一个家族绵延700年的辉煌堪称奇迹。“沐风七百载,沧海变桑田。耕读可传家,高风宜秉承。”对“沟南许地”潜心研究20年的学者许因才曾经这样总结“许氏家风”。

  “沟南许地”位于汕头市金平区东北角与潮州接壤地带,背依狮山,面对韩江,居民均为许姓。今天的“沟南许地”依旧保留着淳朴气息,许氏公祠、登科第、大夫第等古代建筑保存完好。许氏公祠是粤东地区许氏子孙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现在已成为家族历史文化展览馆。公祠外的墙壁刻有36道“光宗碑”,上面铭刻了许氏子孙登科进仕的荣耀,也记载了他们爱国爱民的美德。“沟南许地”历史上名士辈出,与许氏家族“诗书耕读,忠君爱国,敬祖归宗”的祖训分不开。

  在广州番禺等地也有许氏聚集地。潭山许氏是广州番禺最大的许氏村落,据《潭山许氏家谱》载:唐荆州刺史许昶,由河南洛阳迁居福建莆田。宋代,其13世孙许峙“由闽入粤,居南雄始兴县”,他的子孙分别迁居南海、番禺、新会等地。2011年,历经沧桑的潭山许氏大宗祠——敦源堂获得重建,祠堂内除了悬挂有十几块记载祖先功名的牌匾,还有刻着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木雕以警示后人。

  策划:张东明 姚燕永

  执行:陈志 练学华 胡智勇

  统筹:李平科 李培

  逢星期三出版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