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文化>正文

岭南文化:从历史文化中学习改革创新

2015年11月23日 13:59 南方日报  评论(人参与
首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在岭南文化研究院举行,境内外40多位专家齐聚西樵山研讨岭南文化。首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在岭南文化研究院举行,境内外40多位专家齐聚西樵山研讨岭南文化。

 

  21—22日,首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在西樵山白云洞景区内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召开。来自境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岭南历史文化。“此次研讨会规格较高,与会者都是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的学者,有望研讨出一些高水平学术成果。”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翰樵山最岭南。6000多年前,西樵山上就有人类文明痕迹,这座岭南名山在明代有“天下之西樵”美誉,当代学者誉其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方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从2011年佛山市南海区政府与中山大学达成共建岭南文化研究院协议以来,西樵山上已举办了多次高规格的历史文化研讨会。此次正式将会议名称、主题及举办时间等事宜固定下来,并召开首届年会,预示着岭南文化研究将迎来新阶段,也表明西樵山岭南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研讨。

  树立品牌

  岭南文化研讨将常态化

  此次学术年会有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西樵山。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海区档案局等省内单位外,还有北京大学、海南省社会科学院、海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位于西樵山白云洞景区的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由南海区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既是这次学术年会的主办方,也是会议的举办地。

  “西樵和南海是岭南文化的精粹所在,以西樵山为核心的这片区域,几千年来不断产生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财富与历史人物,影响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进程。岭南地区有代表性的学术机构,在岭南人文名山探讨岭南历史文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而有之。”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说。

  事实上,自从2011年岭南文化研究院筹建以来,西樵山上已举办过多次类似的学术研讨会。2011年7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学者在这里研讨“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樵文化”;2014年6月,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岸三地近40位学者齐聚这里研讨理学与岭南文化。

  “以前开的研讨会有各种类型,例如关于康有为思想的研讨会,关于理学的研讨会。我们现在想有一条主线,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学术会议品牌。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就是这样一个品牌,这是第一届,以后还会一届届延续下去,地点就固定在岭南文化研究院,每隔一两年,岭南历史文化领域的杰出学者齐聚西樵山论道,延续文化名山的辉煌。”

  温春来表示,“我们还考虑打造另一个品牌和专题,叫做‘康园论坛’,主要讨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去年已经开过一次,以后也要延续下去,做成另一个重要学术品牌”。

  发掘内涵

  高校地方创合作新模式

  “此前在西樵开会时我就提过,‘西樵是近代广东的象征’,从明代中叶以后到晚清民国,广东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浓缩在这里,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很大。”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已是西樵的老朋友,松塘村、简村等历史文化古村他也去过多次。他认为,西樵文化研究发掘的空间很大。“就近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开展更多更细致的工作,例如现在一些村里还有被忽视的文献材料和文物,需要仔细调查。”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西樵山文化之灿烂让人心醉。新石器时代,西樵山文化已经形成,是珠江文明的灯塔,是南方文明的起源;到了明清时期,西樵山成为一座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理学名山;康有为曾经读书的三湖书院更被誉为“戊戌摇篮”,近代广东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霍韬、王弘诲、方献夫、陈白沙、湛若水等都与西樵山有一定的渊源,西樵山里兴建了云谷书院、端州书院、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四峰书院,俨然是新兴的广东学术发源地。

  2013年1月,西樵山被授予国家5A级景区,成为佛山市第一个5A级景区。在全国同批包括西藏布达拉宫在内的9个获批景区中,西樵山以总分968分勇夺第一名。这座有着6000年文明史的人文之山,正是以其“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征服了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一众专家。

  如今,“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年会”的常态化开展,预示着岭南文化研究将迎来新阶段,也表明西樵山岭南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研讨。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是中山大学首个文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院,开创了校地合作新模式。

  “我们将聚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共同研讨和发掘岭南文化,以及西樵的地方历史文化;同时,我们也要借此将西樵打造成国内外高端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的胜地,从而树立‘文翰樵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延续这里千年不断的文明传统,并和西樵山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在一起。”温春来说。

  引领发展

  新常态需要创新精神

  “历史文化研究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西樵涌现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所以西樵的经济才发展得这么快,也涌现了很多历史名人。让市民和游客到当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这不光是学术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课题。”海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刑植朝说。

  “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早在数百年前,西樵山脚下的先辈,便用“桑基鱼塘”这种资源利用率极高的生态农业模式,培育起岭南农业及后来的工业文明。这种保存至今的古老生态文明,成为西樵山传承岭南文化的一大注解。

  民营经济是珠三角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在南海区,民营经济至今仍占GDP和税收总份额的七成左右。1873年,西樵人陈启沅在家乡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企业;叩响中国民族工业大门的陈启沅,也被誉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创业的第一人。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南商”其实源起于“樵商”。

  继陈启沅之后,顺德人温子绍于次年在龙江开办了顺德第一间机器缫丝厂。随后,佛山各地的缫丝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从而促进了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珠三角种桑养蚕业(农业)、机器缫丝业(工业)、生丝贸易业(商业)等经济新增长点的产生。提及当时,学者们谓之“盛极一时”。

  陈启沅开创的机器缫丝业,不仅在技术层面对手工业产生极大冲击,更在资本运作上开始将珠三角带入新的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极为深远。

  西樵人身上的这种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南海人,成为南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型升级的当下,创新正是国人追求新一轮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

  “要留住历史,也要注意创新。纺织业也可以做创新,创新也要有科技含量,经得起推敲。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一部机器就是在佛山发明的,现在经济新常态下,‘十三五’计划里,佛山也要积极主动改革创新,引领全省全国。”刑植朝表示,“经济与文化不能分开,经济要靠文化,离不开文化。我认为西樵应该多吸引这样高层次的文化研讨会到这里举办。”

  撰文:盛正挺 李丹 林少青

  摄影:戴嘉信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