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快投诉|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正文

沙坪黄家祠:族人心中的圣地

2016年07月15日 09:10 江门日报  评论(人参与
黄家祠坐西北向东南,端庄大气,简约而不简单。黄家祠坐西北向东南,端庄大气,简约而不简单。
后堂的围玑布满岁月的痕迹。围玑曾被拆除用以铺路,后来重修的时候找回来,重新安装上去。后堂的围玑布满岁月的痕迹。围玑曾被拆除用以铺路,后来重修的时候找回来,重新安装上去。
黄家祠三路三进,很是开阔,内室亮堂,风格简约。黄家祠三路三进,很是开阔,内室亮堂,风格简约。
龙船脊上,细细地雕刻着八仙法器,诉说着八仙过海的故事,活灵活现,可见工艺之精细。龙船脊上,细细地雕刻着八仙法器,诉说着八仙过海的故事,活灵活现,可见工艺之精细。
祠堂外墙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寓意昌盛繁荣,风调雨顺。祠堂外墙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寓意昌盛繁荣,风调雨顺。 

  沙坪黄家祠,或许大家对它并不是很熟悉,它坐落于新会区司前镇小坪村沙坪村内,在一片平凡的村居中显得气势非凡。沙坪黄家祠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距今已有五百四十多年历史。风云变幻、历史变迁,这座明式祠堂依旧偏安一隅,保存良好,极具文物价值,是黄氏族人的骄傲。去年,黄家祠被列为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记者走访

  简朴大气 古色古香 明末清初建筑特点明显

  距离司前镇圩大约10分钟车程,就是小坪村,来到这里,到处都是农田、鱼塘。穿过蜿蜒的村道,眼前豁然开朗,在一处池塘边,有一块大大的空地,仿若一个小型广场,上面就坐落着村人视若珍宝的黄家祠,也被村人称为“国宗祠”。

  古祠坐西北向东南,外表端庄大气,简约却不简单。大门外悬挂木匾,上刻刚劲有力的三个大字“黄家祠”,下面是一副金漆对联——“荫承漕运、创基沙坪”,浓浓的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黄家祠建筑风格是明显的明末清初特点,整个古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卷尾龙船脊,筒板瓦屋面;用青砖砌墙身,用砂岩石块勒脚。祠堂台基较高,门口左右有两个高起的石鼓台,两侧用红砂岩石包台。大门门楣绘有三幅彩色壁画,中幅为“双龙戏水图”,左右两幅分别为“八仙游园图”,风格颇为淡雅,寓意昌盛繁荣,风调雨顺。门廊梁架有着精美的雕刻,雕有龙、人物以及花鸟走兽等,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值得一提的是,龙船脊上,细细地雕刻着八仙法器,诉说着八仙过海的故事,活灵活现。

  进得大门,古祠为三路三进。据介绍,祠堂通面阔19.2米,通进深41.7米,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后堂高6.8米,开阔敞亮,风格简约。门厅有屏门遮挡,两侧有耳室,耳室墙上嵌有两碑,记载乾隆及光绪两朝时重修祠堂的历史。两路为厢房,三进,硬山搁檩式,两天井。古祠中堂称“祟德堂”,为十三步架,圆形木柱,前檐有砂岩石栏板。两廊为卷棚顶,承6檩。后堂为十三步架,设神龛奉祖先牌位,很是庄严神圣,可以感受到后代对于祖先的恭敬之情。抬眼望去,可以清晰看见后堂主梁上刻有“大清乾隆十六年”、“重修”等字眼,佐证了祠堂的古老。

  虽说沙坪黄家词也经过了后世重修、翻新,但这里依旧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韵味,不像一些重修的祠堂,过分精致,落入俗套。只要置身于此,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人也变得沉静。

  后人说祠

  曾用作学堂和粮仓

  今成族人交流之纽带

  那么,这历史悠久的黄家祠堂,由来是什么?它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有怎样的故事?

  沙坪村黄氏族人、本土文史爱好者黄伯乐拿来了黄氏族谱,上面清楚记载着:“一世祖源深公(生于1127年)由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南迁至新会杜阮,二世祖长国宗公(生于1149年)迁居新会司前沙坪乡立村,至十世祖伯琰公(生于1401年)祥开十枝,历经十世享有一门五进士,三代两郎官美誉。伯琰公承传祖业在明朝成化七年(1470)年建造黄家祠堂敬奉列祖,在此行孝尽孝,祈求荫垂富厚,百世其昌。”

  黄家祠,自古以来,就是沙坪村黄家族人拜祭先祖、缅怀先贤之地,在族人心中的地位极高。这里是他们的根,无论离家在哪里打拼,有根在,心就安定。据介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沙坪村黄氏分支很多,遍布全国各地,鹤山、佛山、广州等地尤其多,黄家祠也就成为各地族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每年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沙坪村都会在黄家祠举办祭祖活动,每逢大祭,还会邀请外地宗亲一同参加,纪念先人的同时联系彼此感情。

  据了解,黄家祠建成后,除用作祭祀和族人议事外,还长期作为族中学堂。至上世纪50年代,这里一直是“崇德学校”,是教育的摇篮。后来,文革期间,祠堂被征用作为粮仓,如今,村里的老人都说,多亏用作了粮仓,黄家祠才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村民才伯回忆:“当时用作粮仓,祠堂要改造,族中老人坚持,一砖一瓦能不动就坚决不动。于是,本来需要拆除的青砖墙,最后得以保留,只是在墙上涂上了沥青,再砌墙封住天井;门廊的雕刻,也留下来了,用石灰封住;迫不得已拆下来的围玑也未被丢弃,用来铺路。

  专家评说

  江门市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

  发展祠堂文化,切莫忘却初心

  江门市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说,司前沙坪里是五邑黄氏巨族长房国宗裔的发祥地,沙坪黄家祠成为该氏族的“根”,是一个子孙繁盛的祠堂,以族大而名,有着相当深厚的氏族文化,而且极具特色。

  黄家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八月重建落成,是今五邑遗存较早、保存较好的祠堂。留存至今,可以说是历代沙坪人的功劳,该祠的管理自古至今非常用心,乾隆十八年刻石的《祖祠碑记》中,就有“不许人秽画墙壁、不许人堆积咸泥、不许人牵牛入祠、不许人在祠打禾”的《禁条》。这是以祠美而名。

  林福杰表示,沙坪黄家祠的保护以及开发,重点还当落在“文化”上,今后还可以在氏族文化展示、举办祠堂活动、开展村民文体活动,“活化”该祠堂,把族人对祠堂的重视以及祠堂历经五百多年岁月洗礼而沉淀下来的丰富内涵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争取以其独到的祠堂文化而名。应当注意的是,对于祠堂的发展,必须本着初心,沉下心小心探索,不能顾此失彼,使古祠失去历史给予的风采。

  活化亮点

  将开展国学活动

  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走访古祠的时候,刚好是早稻收成的季节,祠堂外的小广场,就成了村民的晒谷场,金黄一片,让古祠更添了活力;围绕古祠走一圈,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非常干净、整洁。原来,附近的村民都会定期到祠堂内进行打扫、除草等工作,尽力保护好他们心中的珍宝;平日无事,村民喜欢在祠堂聚一聚,坐在门前乘凉话家常……

  黄家祠在沙坪人心中地位崇高,是村中的圣地。族中的嫁娶、新生儿满月等喜事,约定俗成都会到祠中拜祭,并在这里宴请亲朋好友。

  因为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现在的沙坪黄家祠,已经成为司前镇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为美丽乡村游的重要一站,欢迎着前来参观的四方宾客。为了更好地发展氏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接下来,司前镇计划在黄家祠开展开笔礼、成人礼等国学活动,借活动之机,让年轻一代可以近距离接触古祠堂,唤起他们保护和传承古祠文化的使命感。

  司前镇还有计划邀请学者前来讲学,将古祠文化发扬光大。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