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夏丹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无人售货,买卖全靠自觉。近日,一则《不管你信不信,广州有家无人售货商店,开张后没丢过东西》的报道在朋友圈很火。从3月20日开张,这家位于广州市天河路365号天俊阁的无人售货店,已经开业近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以来,小店没丢过任何东西,甚至还出现了顾客多付钱的情况。无人售货,这种销售方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近日,记者走访了这家无人售货店。
上班族在公司楼下开无人售货店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天河路365号的天俊阁写字楼,发现坐落在大堂一角的无人售货小店是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有四排货架,一个冰箱,售卖零食、饮料、雨伞、多肉植物等,价格从1元至45元不等。谈及开店的初衷,店主张能说,因为自己就在楼上上班,经常加班后下楼想吃点东西,于是就萌生了这样一个创业想法。
一个月的时间,投资4万元,租金4000元/月,张能将这家小店开了起来,“我一直都有创业的想法,选择无人售货是因为自己精力不够。”张能告诉记者,对于这样的创业形式,家里人也有很多顾虑,“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说先试一个礼拜,但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现在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我。”开店的过程中,张能也遇到不少有趣的事,“有别的写字楼的朋友,了解到我的价格比较实在,就一次性买了六盆绿植。”据悉,小店的绿植都是张能自己栽培的,价格从12块至45块不等,三个月内没有养活可免费更换。“还有人加我微信咨询我经验。”张能告诉记者,目前,小店引起了不少关注。
开业一个月零丢失、零逃单
开业一个月以来,据了解,张能每天会盘点一次,然后会在上午10点和晚上8点左右去补货。“目前的情况是有时候钱会有出入,但一般是会多几块,还没有出现过一起丢东西的情况。”张能说,诚信在他的小店里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有天,有位顾客扫码付了款就走了,没有拿东西。我就很好奇,于是追上去问他,他说前一天晚上买的东西没有付款成功,于是再过来付一次。”
在小店内,可使用微信、支付宝支付,同时也有一个零钱箱。据了解,张能每天会放50元零钱在里面,方便顾客找零。一块标识牌上还写着“一次购买商品3件,可自行打9折”。“生意看着还不错,一般买东西的人也比较有秩序,不会乱拿乱放。”大楼内的保安说道。据了解,目前小店还处于保本的状态,每天的营业额在300元左右。
“这种方式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觉得挺温暖的,但确实需要人的自觉。”正在挑选零食的吴小姐说道。据张能介绍,店内货品总价值约为1.5万元,最贵的是一盆卖45元的绿植,销售对象主要是楼内的上班一族。
三家无人售报摊难寻踪影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2012年广州城内,有两位老人分别在荔湾区和越秀区开了个无人售报摊,一位是荔湾区南岸路的欧婆婆,一位是越秀区文明路的李伯伯。而在2014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城校区,也出现了由学生创办的“无人售报摊”,买报、付钱、找零全自助。
昨日,记者再次走访这些地点,但是已经寻觅不到“无人售报摊”的身影。“那位欧婆婆啊,年纪太大了,报摊已经关了好几年了。”昨日,记者走访南岸路,想要找寻欧婆婆的“无人售报摊”,附近一名报刊亭摊主这样告诉记者。“这样的形式,在人流嘈杂的地方很难放心。”一名在南岸路开了3年报刊亭的摊主说起他对于无人售报的看法。
在越秀区文明路定安里巷口,此前媒体报道的李伯伯的“无人售报摊”也不知去向,“不太清楚呀,没有见过”。记者询问了附近一些店家,他们均表示不了解情况。同时,在广外大学城校区,学生们也表示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报刊亭。
店主:“这是一场关于诚信的试验”
无人售货,早已不是一种新型的销售形式了。欧婆婆、李伯伯的无人售报摊都坚持了10多年,也曾遇到过失窃的情况。据媒体2013年报道,某次,越秀区文明路的李伯伯出去给老顾客送报纸,回来发现自觉投币箱不见了,因此他后来每次离开报摊都临时收档,收入也受到影响。2014年,欧婆婆的报刊亭也曾被撬。
与欧婆婆、李伯伯无人报刊亭开在闹市区相比,据报道,开在广外大学城校区的报刊亭开业运行1年多,销售额基本没“差过钱”。但现今大学生对于这一种销售形式,也是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还是在于全靠诚信能不能走远。“你看现在高校外卖很盛行吧,也有很多偷外卖的。”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对于这样的形式,他并不是十分看好。
对于这些问题,张能称,他的无人售货店主要销售对象是楼内的上班一族,“此外,我跟这栋写字楼的保安也比较熟,虽然我开一个这样的小店还是存在一些顾虑和风险,但面对的人群和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张能说,这是一场关于诚信的试验,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去完善小店的服务,同时也希望这种诚信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