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2日,海珠区侨诚花园发现一疑似爆炸物,杨伟康(右)在现场处置。图为杨伟康工作照。  2004年5月12日,海珠区侨诚花园发现一疑似爆炸物,杨伟康(右)在现场处置。图为杨伟康工作照。

  信息时报记者 萧嘉宁 摄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罗阳辉 通讯员 吴琼 张毅涛

  “我很感激上天,让我用生命保护生命。”这是电影《拆弹专家》中,拆弹警察在成功排除炸弹后说的话。拆弹是一项与死神打交道的工作,谁也无法预知炸弹何时爆炸,每次行动都是一次生死赌局。

  杨伟康,一位优秀的警队排爆能手,首批入选广州市公安局警务专家库的“三防”警务专家,践行“用生命保护生命”的人民警察。他成功处置过数百起涉爆警情,并作为排爆专家支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G20杭州峰会等重大安保任务,在多少次与死神的对赌中,他都平安凯旋。然而这一次,他却再也没有回来。今年5月26日18时许,他在外地出差返穗赶回单位途中,在越秀区沿江中路猝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市公安局今年第一位因公牺牲的民警。据了解,杨伟康同志送别仪式将于今天上午10时30分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出差返穗回单位途中不幸牺牲

  5月26日16时,刚从外地培训回来的杨伟康接到了大队领导的电话:“你到哪里了?大家等你回来开会,展览活动的反恐演练防排爆方案需要你来牵头。”“我正在赶地铁,稍微等一下!”杨伟康打算乘坐地铁到北京路站,然后转轮渡回海珠公安分局,这是最快最近的路线。谁知,这一等竟成了永别。17时49分,他在沿江中路上猝然倒地,群众看到后拨打120,送广医一院抢救,但他还是离开了人世,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时间回到今年4月30日8时许,110报警服务台接报海珠区某民居门前发现可疑物品。杨伟康到现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那句同事们再熟悉不过的“你们撤到旁边,让我来”。在一番细致检查之后,他发现可疑物品其实是个“诈弹”,于是使用简单工具,三两下就将其拆解。这起警情是杨伟康生前的最后一次处置任务。

  得知杨伟康猝然离世的消息,他的同事和亲人久久不愿相信。他的儿子今年参加高考,他曾承诺陪着儿子考试。而在杨伟康牺牲后,家属瞒着住校孩子,称“爸爸出差还没回来”。直到高考结束后,儿子才知道父亲永远离开了他。

  从一名农村娃成长为排爆专家

  杨伟康的家乡在广东梅县一个普通的乡村,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业精技强的排爆专家。1989年3月,杨伟康在广州军区入伍,从此他和地雷、炸弹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杨伟康成为海珠区公安分局首批专业的排爆员,研究的对象变成了真真假假、五花八门的可疑物品。

  “排爆是与死神对赌,谁也不知道可疑物品什么时候会炸响,赢了,可以平安回家,输了,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同为市公安局“三防”警务专家、治安支队排爆民警彭金祥说,以前在部队排雷,还能对照型号,翻资料查结构,有把握再动手。可到了警队,面对的却是不法分子随心所欲制作的各种可疑物品,有些比军用地雷结构还复杂,放置空间也更隐蔽,外形也更具有迷惑性,根本没有统一标准,还有些威力甚至不比地雷小,而且很不稳定。杨伟康不断学习,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功夫”,只要看到可疑物品,基本就能分析出其类型、结构、伤害程度等关键要素。

  据介绍,杨伟康是首批入选市公安局警务专家库的“三防”警务专家,多次被抽调参加亚运会、G20峰会、央视春晚分会场、广交会等重大活动的防排爆和安保工作,从未发生过任何差池或疏漏。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嘉奖3次,并荣获市公安局冬季警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不顾个人安危排查爆燃公交车

  2014年7月15日,广州大道南发生一起301公交车爆燃案件。当时,正在家中休息的杨伟康一接到通知,就立即开车赶往现场,快到客村立交时,由于道路拥堵,车已开不动了。他丢下车,一路狂奔800米到达现场,是最早到达的排爆人员。

  “现场情况非常危急,爆炸物不明,爆炸后是否还会发生二次、三次爆炸无人可知。”彭金祥说,杨伟康当时将个人安危置身事外,穿着28公斤重的防爆服,手持爆炸物探测器,只身进入公交车内排查涉爆物。

  当时,杨伟康仔细检查了车厢的每个部位,直至彻底排除了危险。下了公交车后,杨伟康穿的防爆服已湿透了。

  排爆民警严家宝说,不要以为排爆员穿着防爆服就没事了,遇到威力大的爆炸物,防爆服也无济于事,而且主要靠手操作,手是没有任何防护的。撤离时,排爆员也只能一步一步后退,所以大家都称排爆员是“死亡边缘走出的逆行者”。

  “在防爆圈范围内,都听我的”

  作为一名有担当、负责任的排爆专家,平时爽朗大度的杨伟康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印象中还有“霸道”的一面。在最紧要的关头,大家往往能听到他那句很不客气的话:“防爆圈范围内,谁都不能随便进来,都听我的!”

  2013年某天晚上,海珠区某广场一名保安员在宿舍门口的垃圾箱发现了一个鞋盒,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封恐吓信和一个可疑物品。警方到场后了解到,可疑物品所在建筑物的下层裙楼是商场和物业公司,上层为居民住宅,因此,现场指挥部决定立即转移可疑物品。但杨伟康很快确认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物品,如果先转移再拆除可能会贻误时机,必须争分夺秒就地拆除。在他的极力建议和专业解释下,指挥部同意了他的方案。他立即穿好排爆服、带上工具设备,毅然走向可疑物品展开任务,向“死神”发起挑战!

  杨伟康小心翼翼地将可疑物品外包装一层一层分离,在分析了它的结构后,果断地拿起排爆工具……当所有人听到他略带兴奋地报告“没事了,搞掂”时,沉寂的现场瞬间爆发出一片掌声。

  本报记者回忆:不到1分钟成功处置爆炸物

  2004年5月12日,海珠区东晓南附近的侨诚花园首层某音像店外,墙角处惊现一条导火线,街坊怀疑是个炸弹。民警赶到现场后,用防爆毯盖住可疑物品,拆弹专家很快赶到现场,这人就是杨伟康。信息时报摄影记者萧嘉宁接到报料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下了杨伟康处置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杨伟康生前少有的几张工作照。

  “他穿着便服,最紧张的时候就是他用长竹杠轻轻地试探性挑动可疑物品,当看到可疑物品时,他就松了一口气,非常镇定,非常熟练,可能已判断出这个爆炸物情况了。”萧嘉宁回忆说,杨伟康重新铺好防爆毯,将可疑物品慢慢包在防爆毯上,随后手捧着防爆毯,非常平稳地将其放到警车防爆桶里,前后处置不到1分钟。

  一同前去处理的民警钟学军回忆,这个可疑物其实是一个平衡触动爆炸装置,虽然它的制作工艺粗糙,但稍微倾斜一点,就可能爆炸,造成严重后果。

  同事眼中的他:每次遇到险情从来不推脱

  “你们不要抢我的东西。”这又是一句杨伟康生前常说的话。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邓亮明说,“有好几次我和伟康一起处置现场。每次有可疑物品出现,他就跟我开玩笑:‘你们走远点啊,别以为自己是领导就站那么前,我的东西你们不要跟我抢。’我知道他其实是关心我们,每次遇到险情,我让他回来,他从来都没推脱过,从不讲条件。”海珠分局治安大队内勤民警许晓云说,杨伟康为人随和,不管怎么给他安排工作,都毫无怨言,同事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康师傅”,好用方便。

  严家宝是杨伟康的搭档,两人同是涉爆专业,“那晚我一宿没睡,想到这么熟悉的人,就这样地离开了,真的心塞……”家宝语带哽咽,“他就像大哥一样照顾我们排爆小组的几个人,只要他到现场,主排爆手的位置他一定抢着来。”严家宝说,他家庭异地分居,常常聚少离多,为了让他能多与家人见面,杨伟康还常常主动把备勤的任务揽过来。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