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中心湖清澈见底。海珠湿地中心湖清澈见底。

  广州治水攻坚录

  海珠区被珠江环绕,是广州唯一的岛区,区内共有大小河涌74条,总长116.55千米,水面率为19.38%,江、河、湖、涌、湿地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近年来,海珠区以营造“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区环境为工作目标,以提升水环境为工作抓手,不断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

  根据计划,2019年前海珠区将全力推进治水工程31项,涉及金额约15.7亿元。包括城中村污水治理工程11项,涉及金额约11.89亿元。而在2017年底前全市需要消除黑臭的35条河涌中,海珠区有2条,分别是马涌和土华涌,虽然数量不多,但任务依然艰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刘婧婷、孔智恒

  水草虫螺来帮忙

  为彻底改善整体水环境,海珠区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海珠湿地和晓港湖实施水生态治理,主要种植常绿水下草皮、改良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宫廷睡莲、大薸及羽毛藻等营造沉水植被及景观植物系统,以食藻虫进行浮游动物配置,投放萝卜螺、环棱螺、河蚌、虎斑、黑鱼、鳜鱼、青虾苗等水生动物,形成生态水质净化系统。

  随着工程完成以及生态系统的逐渐形成,海珠湿地中心湖和晓港湖水质与周边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水体清澈见底,透明度由工程前的0.3米提升至工程后的2米,水质提升到III类或以上,成为广州市水生态治理的示范性工程,并得到周边居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水质好多了还有鱼虾呢”

  土华涌位于海珠区万亩果园核心区,是海珠湿地二期、三期流域的主要河涌。此前,土华涌流域河涌沿线均未实施截污,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河床淤塞严重,造成河涌发黑发臭。同时,大量违法建筑占据涌边堤岸,涌面也停放着大量船只,这不仅严重破坏河岸景观,而且缩窄了河涌的过流断面,水体流动困难,使河涌水体难以得到有效置换,进而影响海珠湿地二期、三期的水质。

  近日,记者来到土华村时却看到,沿着河涌的河堤已经建好,不少村民在河堤上散步、休憩,还有村民在涌里划着小船颇为悠游自在……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河涌水质好多了,水里还有鱼虾呢。”

  土华涌治理的第一个大动作是实施截污工程。海珠区承担了土华涌截污工程的建设任务并已完工,工程已建设完成,工程新建污水管(渠)5152米,直立式堤岸1866米,生态堤岸997米,以及人工湿地1处。通过污水收纳处理,各类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河涌,土华涌的整体水质得到立竿见影的提升。

  此外,针对土华涌沿线原有绿化带遭到破坏,涌边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题,海珠区水务部门组织实施了土华涌沿线绿化的升级改造:营造微地形,铺设草皮,种植宫粉紫荆,打造疏林草地景观。新升级后的绿化景观成为周边市民休闲的好地方,为附近居民群众提供了悠闲、休憩的好环境。海珠区水务部门还采取迁移非法船只、清拆临涌违建、整治排污口等措施治理土华涌。

  广州市水务局最新的检测数据显示,土华涌水质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不仅提前实现摘掉“劣Ⅴ类水”的帽子,达到不黑不臭的目标,更为沿岸的居民营造了优美的水环境。

  石榴岗水闸重建年底完工

  与此同时,海珠区不断推进重点水利设施的建设,优化调补水方案,且不断深入分析潮汐涨退的规律,加强对区内河涌的调水补水能力。在经过持续大力度的调补水后,区内河涌如石榴岗河、赤沙涌、赤岗涌等主要河涌水质均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区内河涌水体置换能力亦逐步提升,如康乐涌环状段通过珠江潮汐涨退产生的水动力,引入珠江水,利用水闸调控形成水体单向流动,从而实现水体置换,珠江水从前航道小洲附近河道通过石榴岗河、淋沙涌、杨湾涌后流入康乐涌,再流经瑞宝涌、北濠涌排出珠江。

  今年海珠区还重点推进石榴岗河水闸的建设工作。石榴岗河位于海珠区中东部,它贯穿海珠湿地流域,是海珠区区内流经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面最宽阔的河涌。虽然自2009年以来石榴岗河历经两次“大手术”,水质已有所改善,但仍存在短板——石榴岗河旧水闸。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石榴岗河旧水闸时至今日已垂垂老矣,存在设计标准偏低,闸门和主体结构严重老化等问题,重建石榴岗河水闸已是迫在眉睫。

  石榴岗水闸重建工程是海珠区迄今为止最大的水闸建设工程,水闸总长110米,宽132米,为7孔水闸,单孔宽13.5米,工程总投资1.93亿元。目前工程已完成施工总进度的84%,预计2017年12月完工。由于石榴岗河是海珠区主要的水动脉,水闸建成后过流量增加,防洪排涝标准提升至200年一遇,蓄水面积从12.87平方公里增加到19.8平方公里,流域的调蓄容量从127万平方米增加到225万平方米,河涌防洪排涝、蓄洪纳潮及调水补水能力将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