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之后,
打开好多人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
互联网时代
我们越来越依靠朋友圈
去了解一个人,
朋友圈已然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社交阵地。
有一条专家:“三天可见”说明人们自我封闭倾向很严重的微博引起了小编的注意。
对此,网友炸了:我,只是不想,别人肆意欣赏我的美。
但自己都后悔了!
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围观,三天可见就够了。
重视你的人当时你设置了就会有反应,不重视你的人也不用惺惺作态。
其实我们只是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蹦迪。
我朋友圈三天可见,是因为我发了说说会被婆家人看到,看到了又会叽叽歪歪的说我,所以我发说说要不屏蔽他们,要不三天可见!后来觉得麻烦,直接弄个小号,加的就我家人,就不设权限了,哈哈哈。
真正封闭的人连朋友圈都不会发。
三天前的照片配不上现在的我,昨天的我配不上今天的气质。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如果你突然离世,那么“三天可见”将不给任何朋友怀念你的机会 ,挺悲哀。
为什么会有人设置三天可见?
因为朋友圈已经不是一开始那个朋友圈了。
早期的朋友圈是朋友间的交流,陌生人根本不可能进入你的圈子。我们可以尽情地发自己想发的东西,没有点赞评论也没关系。
慢慢的越来越多人加进来,微信变得不再私密。
同事进来了,议论你的过去;亲戚进来了,对你指手画脚;小学同学进来了,说你变了个人。之后,连房产中介、卖保险、淘宝客服、装宽带和修空调的也都加进来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好友。
以前朋友圈是个要好的朋友才有机会进入的秘密花园,如今却成了对外开放的人民广场。
每次发朋友圈都要思前顾后:这条能不能发,发了会不会被吐槽,会不会不够有趣,会不会被说装X,会不会…每次都要考虑半天。
于是,我们只得采取一些措施:分组可见吧,麻烦;屏蔽朋友圈吧,怕别人觉得我只针对他,半年可见吧,那和彻底公开也没太大区别,三天可见,也许就是相对完美的办法。
1、想发朋友圈但不想被窥探
三天可见,即满足自己分享的欲望又能拥有安全感和保护自己的隐私。
微信现在更多时候是用来和陌生人社交,也许某个人换个头像,你就不知道是谁了。发出去的动态,你也不知道最终会被哪些人看到。
有时我们会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加好友,但可能只会沟通那么两三次,之后便不会再有联系,不想让他们过多的窥探自己的生活,这种时候设置三天可见,多少算是对自己隐私的一种保护。
讲真,你敢看你半年之前的朋友圈吗?
蠢事做太多,怕新认识的人觉得low;flag立太多,怕自己啪啪打脸。三天前的自己,我都不想认识,更不要说以前。
我们都有沮丧、冲动、意气用事的时候。也都发过矫情的鸡汤;转发些集赞活动;晒些修过头的自拍;俗气的风景;模棱两可的情话…但几天后,等到情绪稳定,又偷偷地删掉动态。
这种情况多起来之后,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以减少别人回看的机会,仿佛三天后,过往也能随之消失殆尽。
同事说最怕别人看了一遍她朋友圈,就轻易下定义。
同事当初找工作投简历后,对方回复加微信聊,结果聊了没几句,对方就说不合适。说同事朋友圈发的东西不是泡酒吧,就是蹦迪,一看就不是会好好工作的人。
同事听到一肚子火,准备骂过去:你朋友圈都是发一堆low到爆的快餐海报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我!可她又回删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和对方犯了一样的错误:仅看朋友圈就给别人贴标签、下定义。
后来,她就一直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
有些东西,真的不太适合被刚认识的人看到,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留下什么刻板印象。
4、现在的自己才值得被关注
开放最近三天,而不是彻底关闭,目的就是想告诉你,往事不要再提,我现在过得很好,我很乐意和你分享我当下的生活。
分组太累,关闭又怕你误会,所以才用心良苦的设置三天可见。
不用简单粗暴地关闭朋友圈,不用没完没了地删动态,在偶尔想要分享抑或宣泄时,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
取消又可见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跟风,看到大家都设置了,跟着玩玩。
取消是因为我妈打电话跟我说,怎么看不到我朋友圈了,问我是不是屏蔽了她,瞬间扎心了
有人说是因为想体验新功能啊,觉得挺有意思的
取消是因为这个功能真的很鸡肋,我点进好朋友的朋友圈看到是三天可见,心都凉了。
还有人说设置三天可见,是想跟过去道别。
取消是因为发现了,把过去藏起来,不代表着过去就没发生过,倒不如解开好了,三天可见,反而阻挡了朋友来看我朋友圈的兴致。
不过,不管怎么样都好,微信出了这个功能,并且有许多的人都使用了,就证明它也有它的用处。
但仔细想想,当你想看一个好友的朋友圈时,点开一看,却只能看到短短几个字“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时,那种感受不会太好受的。
那么你的朋友圈又是怎样的设置呢?
来源:19楼(my19lou)、西湖之声(fm1054)、文汇报(wenhuidaily)、人民网、微博、烟台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