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

  滴滴出行9月8日起试行车内录音功能,乘客打车前须授权同意录音,否则只得取消订单。另外,滴滴出行端增加了一键报警可实时分享位置给紧急联系人的功能。有乘客担心可能导致隐私泄露,滴滴公司回应称,仅作纠纷取证依据,7天后自动删除。

  是滴滴积极转变的开始

  滴滴强制用户在打车前同意使用录音功能,理论上会起到震慑作用,相信司乘之间的对话会也将更加文明,因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会有所减少。并且有了录音,在裁定相关的消费纠纷、治安个案的责任时,就有了重要证据。

  应当说,推出录音功能,是滴滴众多整改措施之中,最有诚意的一项。作为滴滴出行的资深用户,笔者经常吐槽滴滴的客户服务。在此之前,滴滴的客服被认为最大特点就是“太极推手”。此前有报道称,一些滴滴司机也吐槽“别说你们乘客,我们滴滴司机也打不通客服电话”。

  可见,录音功能的推出,代表着滴滴服务态度上的积极转变,意味着该公司不会再动辄用“无法查实”的借口来推诿责任。

  那么,录音功能是否涉嫌对司机和乘客隐私的侵犯?网约车的管理规定其实已将网约车界定为营运车辆,而诸如客运大巴、公交、地铁、出租车等营运交通工具,一直就配备了音视频监控。营运车辆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共场所,对其采取监控措施,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当然,包括网约车在内的营运车辆必须依法管理好录音数据,一旦泄露,须承担法律责任。◎郑渝川 自由职业者

  强制录音放大安全焦虑

  车内录音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录音的存证功能,有助于为解决打车双方纠纷中的取证难;另一方面,录音涉及司乘双方的隐私,可能带来隐私的泄露。既然是双刃剑,那么车内录音的运用就应当谨慎,找到利益各方的最大公约数,更好地趋利避害。

  滴滴将“授权同意”录音作为打车消费的前置条件,不是谨慎的设计,而是一种强制,难逃权利行使过当之嫌。车内录音根本的功能是存证、预防,但在绝大数场景下是多余的。事实上录音不强制,同样可起到相应的作用。乘客有录音存证的权利,也有录与不录的选择权。是否录音,乘客可根据当时的场景和感受来决定。因为网约车不同于客运大巴,需要录音的场景通常只有司机与女乘客二人。一旦乘客多于二人,则没必要录音。即便只有一名乘客,其同样有权决定是否需要录音。

  强制录音某种意义上放大了安全焦虑,让人觉得网约车都是不安全的。保障安全并不等于不出现任何安全问题,也不能由平台单打独斗、不择手段,而是要通过精准的规则设计,以及更主动与公共管理部门合作,形成共治。

  ◎木须虫 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