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通讯员 成广聚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用智慧方案破解高校校园外卖垃圾和快递垃圾的减量难题,广州的高校学子们纷纷给出妙招!自10月16日新快报与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合作发起“广州高校垃圾分类治理创意大赛”以来,收到了多家高校学子的踊跃投稿。11月11日,创意大赛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首场方案分享会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举行,四支参赛队伍公开分享了他们的快递垃圾减量参赛视频方案,并开展了校园垃圾分类推广活动,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把广州生活垃圾分类的“冷知识”用活泼的形式让更多高校学子熟知。

  学子献计优化快递垃圾回收渠道和激励体制

  “双十一”中午,高速运转的物流配送已让高校门口的快递盒堆积如山。这个现象显示着大学生群体强劲购买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有超大量的快递垃圾需要减量。事实上,目前在广州高校的垃圾分类实践中,快递垃圾回收利用一直是个难点,校园里缺乏明确的回收渠道、回收激励机制没有建立、高值可回收物很抢手但低值可回收物乏人问津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举行的“广州高校垃圾分类治理创意大赛”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首场方案分享会上,四支参赛队伍依次分享了他们的快递垃圾减量参赛视频方案。

  第一个作品《“再见”快递盒》,创意是设想在宿舍楼下建立一个专门的快递盒回收装置,学生通过刷校园卡完成实名认证,然后投放压扁了的纸箱,机器自动称重后往账户里积累积分,用于获得校园超市优惠或直接兑换商品。

  第二个作品《快递回收计划》创意是在宿舍楼下分别设置完好纸箱回收点和破损纸箱回收点,完好纸箱直接送到学校快递驿站用于后续寄件,打包送回完好纸箱的学生可以获得寄件优惠;破损纸箱由保洁人员进行分类回收。

  第三个作品《电子精拣助力校园垃圾分类》则建议引入智能型可回收垃圾分拣机,能够自动对校园内常见的可回收物进行自动分类,提高校园内可回收物的回收规模。

  第四个作品《纸盒的归宿》,创意是学生把纸盒交给校园内的纸盒回收商,纸盒回收商给学生一张纸质积分卡进行盖章,集齐十个,学生可以拿卡换取免费搭乘一次校园内的收费穿梭电瓶车。每个月末,纸盒回收商和电瓶车服务供应商进行费用结算,在校园内形成良性循环。

  “学子们提出的方案体现出社会责任感”

  在视频作品分享结束后,参赛选手都大方谈起了创意来源。作品之一《“再见”快递盒》导演李昕颖表示,目前校园内的菜鸟驿站虽然也有收集快递箱的地方,但经常会出现取件人数太多无法现场拆包裹完成快递盒并投放的尴尬,快递拿回宿舍再送回驿站往往也会被同学们嫌麻烦。但是校园里相对封闭的环境其实对于回收业务的开展是很便利的。设置刷校园卡自动回收箱相当于实名认证的过程,防止恶意将异物投入,也便于积分累计,有市场化应用的可能。

  “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多种智慧解决快递垃圾的方案,表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前三个作品的指导老师张晓丹点评,学生们对校园快递垃圾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用活泼生动的形式把解决方案在视频中呈现出来,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担当,有利于发动更多的高校师生了解和参与广州垃圾分类,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和分类质量。

  垃圾分类“拷问” 高校学子争相抢答

  “水培植物属于什么垃圾?”“贝壳和玉米棒属于餐厨垃圾吗?”“未按规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的收集点或者收集容器内,情节严重的处多少罚款?”在校园垃圾分类互动竞答活动中,各种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相关的细节“拷问”让高校学子们争相抢答。

  参赛代表吴一凡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天河北路某小区,一年多来一直坚持细致的垃圾分类操作,厨余垃圾定时提到楼下要自行破袋投放,所以他对广州的垃圾分类要求烂熟于心。能够作为出题者考一考自己的同学,顺便把广州的生活垃圾分类规定进行宣传,他觉得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参与垃圾分类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分类分多了,自然就熟手,也成为了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