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志强率队做客《阳光热线》节目,介绍东莞防灾减灾工作最新情况,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据介绍,截至2020年,全市累计成功创建12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全覆盖。
今年三防形势较为严峻
张志强表示,东莞遭遇的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及其衍生的次生灾害、海洋灾害等,其中台风和极端强降水天气对东莞全域的影响最大。
分析我市2010年至2020年间气象灾害数据及经济损失数据,90%以上的损失是因台风、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所导致。
根据前期会商分析,预计我市今年气候复杂多变,年景略偏差,三防形势较为严峻。前汛期降水偏少1—2成,后汛期降水偏多1—3成,“龙舟水”略偏重;影响我市的台风有3—4个,可能有1—2个影响较重。东江可能出现略低于五年一遇的洪水,中小河流域可能局部出现较大洪水。
接下来,市应急管理局将落实风险研判工作机制,提高我市综合风险的研判力处置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三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建设。推进自然灾害救助各项工作落实,提升全市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提高市民避险自救能力。
持续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近年来,东莞持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据张志强介绍,自2009年我市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来,截至2020年,全市已成功创建了12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全覆盖,成功创建率位居全省前列。
此外,我市还扎实开展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均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通信、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进一步夯实村一级防灾减灾救灾基础。
目前,东莞已建设了462个市、镇、村(居)三级的应急避护场所,可同时容纳37.2万人,配置抢险救灾及救助物资等一大批,能够满足市民临时避灾使用。
全力做好防汛保安全工作
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汛期。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分管领导也分别介绍了近期防汛有关工作的开展情况。
据市应急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罗进生介绍,目前东莞针对独居老人、伤残人士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已建立了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户一对接”转移责任制、“每村(居)一台账”转移清单、“每镇(街)一张网”转移体系、“每灾一行动”转移启动机制。经过前期开展大量的排查,全市共备案临灾转移的特殊群体人员5517人,均落实了联系对接,并明确了临灾前人员转移对接的启动时机,畅通预警信息和转移指令发布接收渠道,确保每次灾害来临前,转移对接责任人能及时主动开展工作、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
市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钟志明表示,针对去年“5·22”我市城区及周边遭遇了超历史纪录的大暴雨,造成严重内涝,今年我市在开展汛前防汛备汛大检查时,已把地下车库防范内涝作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抓好隐患整改。
目前,我市已组织有地下停车场的小区编制“一页纸预案”,安装挡水板,储备防汛物资,组织演练。同时,先行先试,在部分小区试点安装预警信息系统、安装内涝监测设备。接下来,将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再视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另外,积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已购买3台“龙吸水”强排机器设备,从外地调来2台“龙吸水”在莞备勤,扎实组织小区物业开展应对处置内涝和强排设备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