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拳传承人冯亦慧在竹料二小开课教授洪拳。■洪拳传承人冯亦慧在竹料二小开课教授洪拳。
■洪拳传承人冯亦慧在自己的武馆前练五型拳的招数。■洪拳传承人冯亦慧在自己的武馆前练五型拳的招数。
■太虚拳传承人邹强为纪念师傅伍德文开设“伍德文纪念馆”。■太虚拳传承人邹强为纪念师傅伍德文开设“伍德文纪念馆”。

  广州市级非遗项目洪拳、太虚拳和黄啸侠拳法传承人推荐名单出炉,他们称武术不会消逝,习武先德、尊师重道等武术精神将代代相传

  ■采写:新快报记者 周雯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黄飞鸿、叶问、霍元甲、李小龙……近代历史中的武林人物,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但“尚武精神”、“习武先德”、“尊师重道”这些武术所承载的精神内核,通过影视作品,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从影视关照现实,在当下,武术以“传统体育”之名,重新回归“高堂”。

  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近日公示,新入选的非遗项目洪拳、太虚拳和黄啸侠拳法,均推荐出自己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也是继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莫家拳、米机王咏春拳之后,即将拥有市级传承人的三个拳种和拳法。

  在公示的推荐名单中,最令人好奇的当属黄啸侠拳法代表性传承人陈昌棉。陈昌棉已经达88岁高龄,在新快报记者联系采访时,陈昌棉家人以其身体不适婉拒记者采访。如此高龄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否在佐证一个“逝去的武林”?

  这样的思考“一发不可收拾”,到底谁还练就一身“真功夫”?冷冰器时代早已过去,武术在当下又有何为?细究非遗项目的武术种类,南拳中的蔡李佛拳为何能成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广东拳种?

  带着这些疑惑,新快报记者采访原中国传统拳委员会副主任、原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董德强,太虚拳推荐代表性传承人邹强,洪拳代表性传承人冯亦慧,见证当下的“武林”。

  早在1989年便参与编写《广东武术史》,董德强在广东省体委负责武术工作三十年,自己也是中国武术八段,他对武术的传承从来不悲观,“武术不会消逝,也 不曾消逝,武术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自己形成的习武先德、尊师重道、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精神,将代代相传。”

  疑惑

  88岁高龄担起拳法传承人重任?

  在广州市非遗中心的官网上,可见《广州市文广新局关于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示》的公告。

  公示阶段,新快报记者发现,三位武术传承人中,最高龄的黄啸侠拳法传承人陈昌棉,1928年出生,今年已经88岁高龄。记者通过市非遗中心联系陈昌棉的采访时,陈昌棉家人以身体不适婉拒了记者采访。

  作为广州市目前仅有的中国武术九段,陈昌棉多年来一直担任广东省专业武术队总教练,在广东武术界是公认的权威,精通南拳多个拳种。为何此次会成为黄啸侠拳法传承人?身体不适,如何担起传承重任?

  新快报记者联系采访到陈昌棉的同门师弟董德强,他也是广州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传统体育组组长。“陈昌棉是我的大师兄,也是我的教练,我们当时一起向区汉泉学习蔡李佛拳。”董德强跟随陈昌棉多年,“他要评选国家级传承人,都够资格”。

  专家委员会对陈昌棉的评审意见中写道:“陈昌棉随黄啸侠宗师学习精武体育会拳械多年,注重研究黄啸侠拳法招式与发劲,并擅长各类太极拳、形意拳。现为中国 武术九段,并屡获殊荣。在任职广东专业武术队教练员期间,培养出大量南拳优秀选手,其多名得意弟子曾获全国武术冠军、世界武术冠军。他获得‘中国当代武术 十大教练’称号,是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如今仍开展相关黄啸侠拳法研究和传承活动。”

  参与整个评审过程,董德强也是陈昌棉的邻居,都住在较场西路的广东体委大院里,对陈昌棉的身体状况较为了解,“年纪大了膝盖疼,天气好的时候出来走动没有问题。脑子很清醒,但不能激动。一讲到武术的东西,他容易激动,家人希望尽量减少他出席活动”。

  董德强向记者透露,黄啸侠拳法当时推荐了三位传承人,另外两位传承人的功夫和陈昌棉比相距甚远,“传承分两种,言传和身教,陈老师点拨学生肯定是可以的。所以当时我们征求了陈老师的意见,他愿意参与评选,由他作为传承人当然欢迎至极”。

  至于陈昌棉是否合适作为传承人,董德强认为,口头传授也能起到传承的作用,而且黄啸侠拳法的传播,需要陈昌棉这样的老前辈来“坐镇”。

  为何独蔡李佛拳是国家级非遗?

  目前,在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中,仅有5个拳种入选市级非遗,而省级非遗暂无传统体育项目,但在国家级非遗中,作为南拳代表的蔡李佛拳,却赫然在列。为何独蔡李佛拳能获此殊荣?

  在国家非遗项目的介绍中,对蔡李佛拳如此描述,“我国传统武术南拳的一种,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由广东新会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于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年) 创立。”

  蔡李佛拳的传承目录清晰,陈享师从同村族叔陈远护、七堡村李友山和罗浮山白鹤观的蔡福,结合三家拳法,编出新的拳术,独成一家。陈享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将自创的拳法称为“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取蔡、李、佛三家之长,套路多达193套,而且训练体系完善。

  正因为博采众长,蔡李佛拳以武术的形式,也承载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将儒、道、佛融为一体,早在2008年,蔡李佛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德强说:“蔡李佛拳能够脱颖而出,申请到国家级非遗,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而且有据可考,不像洪拳的发源有多种说法。而且蔡李佛拳在近代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平天国起义、广州起义,很多都是练蔡李佛拳出身。”

  蔡李佛拳的创始人陈享是江门新会人,该拳法在江门盛行,而江门华侨众多,蔡李佛拳也远播海内外。董德强说,蔡李佛拳在世界各地都有影响力。

  人物

  太虚拳传承人邹强:以武为尚而臻寿域

  身材挺拔,步履轻盈,与邹强并肩行走,丝毫感受不到他已经71岁。身兼广东省武协太虚拳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市武协太虚拳会会长等多职,今年入选太虚拳代表性传承人,邹强在太虚拳界早已是“一哥”。

  新快报记者在邹强的家中,对其进行专访。在客厅就座,家中空气清新,没有老年人家中常有的膏药味。邹强推掌时的内力,依旧惊人。

  “太虚拳属于武当内家拳种,由武当张三丰所创,与道家文化一脉相传。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南派被称为太虚拳。虽然是外来拳种,但广东省内对太虚拳的支持也很多。”不同于洪拳、黄啸侠拳等地道的南拳,邹强认为太虚拳渊源深远,同时吸收了岭南气息。

  师从太虚拳一代宗师伍德文(雪波),邹强回忆起自己习武是个被动的过程。“伍德文是姐夫的爸爸,先是他要教我练武,后来我也练得不错。”不过,邹强并没有以武为生,从广州体院毕业后,他进了机械厂当工人。

  “在以前,说自己是练武之人,是被看不起的。出于对太虚拳的喜爱,我后来还是做了很多关于太虚拳的事情。”邹强为师傅伍德文开设了纪念馆,展示师傅传下来的拳经、医学、易学、教学资料等实物。

  纪念馆开在居民楼的一楼,一张“尚武”的牌匾显得不合时宜,但又意味深长。邹强所理解的“尚武”,是高尚的武德,而这在太虚拳的创立之初,便早已确立。

  师傅伍德文手写的《太虚拳经》,是邹强的传家宝,一般不给外人看,也从不借人。他会谦虚道,拳经中的知识他自己也并未吃透,易学、阴阳、医学、道家自然法等知识博大精深。

  有人说,道教的事业是“修己”,而太虚拳在修己方面,也让邹强受益匪浅,“练太虚拳不像别的拳种只是用力,它其实是借力的,你伸我屈,你屈我伸。从创立之初,它就不是为了攻击人,它更多是养生益寿的一种方式。”

  在伍德文纪念馆中,“以武为尚而臻寿域”。对寿命的追求,在当下变成“养生”,必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而太虚拳“修己”的本性,让邹强也变得淡泊,“我教过的人中有一些高官,但我不愿意说我教过谁谁谁,愿意教是我的事情,对你有用就可以了,不必拿出来说。”

  说到目前太虚拳的传承,邹强并不悲观,“现在全省有一万多人在练太虚拳,我们不需要开设武馆来招人,所以很少宣传,有兴趣就来学,而且练太虚拳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养生的正道。”

  与太极拳同宗异源,邹强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每年他还要去天津等地授课,香港、澳门等地也常有走动。邹强自己的好身体,或许是对太虚拳养生益寿最好的注解。

  洪拳传承人冯亦慧:开传承班从娃娃教起

  说到南拳,约定俗成的排序是“洪刘蔡李莫”,洪拳被列为南拳之首。洪拳能得此誉,洪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分量自然不轻。推荐名单中的洪拳传承人冯亦慧也是出人意料的年轻,今年39岁。

  记者前往采访冯亦慧,当天下午,冯亦慧正好在白云区竹料二小教授非遗传承班。在学校的升旗广场上,四十名从三年级到五年级挑选出来的学生,站成4排,拿着短刀,有模有样地比画着洪拳的套路。

  冯亦慧说,这些学生在各类武术比赛中已经崭露头角,而开设两年的非遗班也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时常参加表演和比赛。传承班里的冯俊炼,今年就读四年级,学习洪拳两年多,已经拿到广东省武术比赛的金奖。

  个头不高,冯俊炼每天晚上坚持练武一个小时,周末去冯亦慧在冯公祠开设的武馆上课。与冯俊炼同期在武馆上课的学生,目前有二十来名,其中包括冯亦慧自己的女儿。

  带着女儿练习,与冯亦慧自己成长相似。冯亦慧被自己的爷爷带入门,从6岁开始习武,不曾间断地拜师习武。他印象最深的是拜冯亦容为师,学习穿心刀。

  “当时我已经练了洪拳的拳、棍等套路,只有短器械没有学。请求冯亦容教我,磨了四年,才学到功夫。”冯亦慧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拜访冯亦容一次,但多被冯亦容以家中有事为由拒绝。

  “他每次会去一个饭馆吃饭,酒都是标好名字存在那里的,我就去饭馆问酒还有没有,没有就给他续上。”冯亦慧学武的诚心打动了师傅,学成穿心刀,他也凭此获得世界第五届武术锦标赛的铜牌。

  为了更好地传承洪拳,冯亦慧还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写下洪拳的发展以及招数,这也成为竹料二小的教材。

  “不能靠武术为生,我的生活收入也不在教学。但能为洪拳做点事情,我觉得生活很充实。”年纪尚轻,冯亦慧将在精进自己武艺的同时,用最大的精力与热情推广洪拳。

  对话

  原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董德强:

  顺应时代,把符合当下的武术精神传承下去

  在武术研究放开后,董德强是最早一批进行武术史整理的研究者,参与编写1989年出版的《广东武术史》,也从事武术的推广工作数十年。他很高兴自己的徒弟霍泽民能在佛山开设真武馆,用更符合当下的方式教授武术。

  新快报:多年从事武术相关的工作,武术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董德强:“文革”以后,武术才重新回归。在上世纪80年代,受影视的影响,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武术热,很多人来学武。以前的年轻人娱乐不多,学武的风气盛,但现在年轻人学武的并不多。武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授武术不仅是挥两下拳,还有武德。

  新快报:武术的传承,关键是什么?

  董德强:不要墨守成规,要顺应当下的时代,把符合当下的武术精神传承下去。武术它能强身健体,能培养小孩子的专注力。我经常说,把小孩子交给我,我可以让他至少一个小时不看电脑。让幼儿园的小朋友能静得下来练武术,也是需要很大功夫的,武术人也要去做这样的事情。

  新快报:时代在变化,你觉得武术会消逝吗?

  董德强:武术不会消逝,也不曾消逝,武术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自己形成的习武先德、尊师重道、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精神,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