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型毛纺厂里正在工作的女工。一家小型毛纺厂里正在工作的女工。

  第二产业用工需求改变 未来工人或将往高技能方向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工人”的内涵似乎也产生了新的含义,外来务工者已是制造工人的主力军。外来务工者中又可用“两个八成”来形容:八成来自农村、八成学历在高中以下。工厂不再大包大揽,“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等工人培养模式逐渐成型。“以前非工即农,现在还能开微店。”

  据广州市人社部门的统计,第二产业用工需求的占比从10年前的69.86%下降到29.4%。分析认为,随着自动化生产的普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剥离,工厂的用工规模将越来越小,未来工人将往高技能方向发展,成为真正的“蓝领”。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颖思

  图/广州日报记者廖雪明

  老

  工人:以前工人都很有干劲

  在广州当了近20年工人的范健雄今年有望评上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入户广州。“当年要当国企的工人不容易!”老范上世纪90年代技校毕业后进入一家国有电机厂工作,开过铣床、磨床、钻床,做过维修、设备调试,几乎所有岗位都干过。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因为收入稳定,企业内幼儿园、厂办技校、饭堂一应俱全,不要说外地人,本地人也是挤破脑袋也要进工厂工作。“早期要进工厂还要看成分,后来要求放松了,现在更不会说这个了,巴不得你来工作呢。”作为外地户籍的他,虽然是技校成绩较好的一批学生,当时也只能在工厂做临时工。

  老范说,他刚进工厂的初期,企业还有分房政策,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没有,2000年后幼儿园、学校这些也都慢慢消失。“有不少年轻人是农村户口,80年代千方百计迁户口入厂,谁知道后来村里有分红,后悔莫及。”

  “以前非工即农,现在不做工人还能开微店。”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喜欢当工人,因为选择很多,不当工人还能开网店、自己当老板。自己身边的同事也发生很大变化,以前工厂里九成以上都是广州本地人,而现在有一半以上是外地人,而且以农村户口为多,学历一般都是中专以下,大专以上的毕业生主要是当技术人员,而非一线工人。

  老范说,以前的工人都很有干劲,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但现在的工厂比较难留人,年轻工人对待遇要求较高,流动性较大。

  新

  工人:月入过万还想更体面

  技校毕业已经10年的师乐乐在广州市一家机械厂工作,从一开始做CMC操作工、到做编程、设备调试,工作一年后已经是车间生产主管。工作四年后月收入便过万元。

  尽管如此,师乐乐仍认为,工人或者说“蓝领”总体上还是“不够体面”。“八九十年代工人很吃得开,但现在就不太一样了。女孩子找男孩子肯定想找体面一点的。而工人整天跟机械打交道,给人感觉是脏、乱、比较辛苦。”师乐乐说,虽然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收入要比一些办公室小白领要稳定甚至还高一些,但感觉还是不够体面。“希望未来中国的技术人员能够像德国等国家的一样,社会地位得到更大的提高。”师乐乐说。

  未来:

  “工人”含义将有新诠释

  张宝颖告诉记者,以前规模较大的工厂会设立自己的厂办技校甚至是大学,改革开放后过去大包大揽的国企开始卸下各种包袱,这些学校也随之消失,私营、民营企业也纷纷冒起,这些企业也不再自办学校,取而代之的是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等模式。也即是说,企业把技能培训更多地放到了企业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一线工人以外来务工者为主,输出地受教育程度较低,从而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劳动力的素质。因此目前输入地企业更多地考虑工人进入企业后如何进行培训。”张宝颖说。

  此外,随着自动化生产的普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制造业对工人的用工需求在下降,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比从2006年的53.2%提高到2015年的近70%,“三产”中用工需求结构从“二三一” 变为“三二一”。

  目前的在岗技工中,仍以初级工为主。2015年监测数据显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分别为47.2%、24.1%、14%、11.5%、3.2%,初级工和中级工占比合计超过七成。与2014年同比,中级工、高级技师占比有所上升,企业在岗技工的总体水平在提升。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以及工匠精神的提倡,工人的含义或将又有一个新的诠释。有分析认为,随着自动化生产的普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剥离,工厂的用工规模将越来越小,未来工人将往高技能方向发展,成为真正的“蓝领”。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