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不但是文献提供者,还可以是平台提供者、活动合作者。图为在广州图书馆举办图片展。  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不但是文献提供者,还可以是平台提供者、活动合作者。图为在广州图书馆举办图片展。

  信息时报讯(记者 蒋隽 通讯员 谢亿明)广州市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有何举措?记者昨日采访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据悉,2020年,广州将打造成为“图书馆之城”,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

  打造图书馆之城

  据介绍,广州市文广新局牢牢把握文化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传播岭南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培育文化名城为己任,叫响“振兴文化广州”的口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去年5月,《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实施。《条例》提出,到2020年,广州将建成“图书馆之城”——全市有超过160座图书馆,每8万人就有一座,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每个街道或镇都至少有一个图书馆,每千人能拥有37.5平方米的图书馆面积。而且,这160座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不过,目前广州省市区级图书馆加起来也就二三十家。5年内怎么能变出160座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说,“图书馆之城”的“骨架”就是街镇图书馆,“目前全市有164个街镇图书馆,60个勉强合格,剩下的100来家要花大力气建设升级”。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5年,广州市将投入近21亿元用于打造“图书馆之城”。其中15.6亿元将用于升级改造区街镇的图书馆。

  方家忠还介绍了广州图书馆的现状。据他介绍,广图新馆开放3年接待访问量1668万人次,注册读者103万人,文献外借2068万册次。相当于广州市常住人口每个人到过广州图书馆1.3次,利用率非常高。“注册读者中40岁以下的占比85%。注册读者每年人均访问3次,人均借书14册;其中未成年人注册读者每年人均访问4.6次,人均外借23.4册书。”

  方家忠认为,未来的图书馆,要加强的是围绕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加强服务。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空间,工作是第二空间,很多的咖啡厅、书店、文化馆、博物馆就成为了第三空间,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应该是第三空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副院长张靖表示。

  作为城市的第三空间,图书馆的角色要转变,不但是文献提供者,还要是活动提供或者合作者、平台提供者,公众可以在此交流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使之真正成为“人”的图书馆。

  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为了让老百姓切实地感受到文化惠民,市文广新局每年组织专业艺术院团送戏下乡演出两三百场次,免费提供13号剧院的演出场地给大学生剧社和业余戏剧社团。此外,还承办了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艺术节、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大型活动,并通过低票价、对特定群体免费等形式让百姓真正享受文化盛宴;成立了首个公共图书馆“互联网+”创客空间,开通“数字图书馆”和“阅读专线”公交,实现海量信息掌上阅读和实体图书漂流阅读。

  同时,广州举办了“羊城之夏”群众文化广场系列活动、“波罗诞”庙会、广府庙会、天河乞巧节等“一区一品牌”系列惠民演出活动。

  挖掘岭南文化保护非遗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市文广新局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推进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和广州民俗博物馆建设;认真挖掘、保护、传承“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传统文化。

  去年,广州完成了第二次全市非遗普查工作,确认有效普查线索868条,确立重点线索139条。全年共对25个市级非遗项目提供了155万元的补助资金,向非遗市级传承人提供了37.5万元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