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老马等广州资助人2015年年底与被资助的湖南小学学生合影。 受访者供图椰子、老马等广州资助人2015年年底与被资助的湖南小学学生合影。 受访者供图
被资助小学生寄来的感谢信,上面画着家乡的风景。被资助小学生寄来的感谢信,上面画着家乡的风景。
被资助小学的教室2008年的样子被资助小学的教室2008年的样子

  椰子(网名,下同)不是个善于坚持的人。就连他自己都说,对于自己能在这件事上坚持十余年的时间感到意外。“也许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刻意想过,我要坚持做这件事。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每年到那个时间,身边自然就有一帮朋友站出来,跟你说,要出发了。”

  从 2004年12月31日起,椰子和一群热心邻居每年元旦前的一天,都会驱车赶到上千公里外绵绵大山之中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大高坪苗族乡中心小学进行助 学活动。12年来,从未中断过。这帮热心邻居还自发每年一对一资助该校近百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和一些教学生活设施,据不完全统计,12年的总体资助金额已 逾40万元。

  一场源于游玩的助学

  “一开始真的没有想过,会持续那么久。”椰子,广州市番禺区南国奥园小区原 居民,2004年12月底,一场临时筹划的旅游就在那么不经意间启程了。“我们也是很偶然认识了这个学校的老师,正好赶上元旦,几个邻居在商量旅游的事, 最后在花脚猫的鼓动下,大家决定去这个学校看看。”椰子说,那次一行有6个人,大多是小区邻居。

  “大高坪乡在深山里,从县城过去正常都要三个多小时。那次走到半路,我的车水箱被石头扎穿了,后来又迷路,好不容易到了附近,最后还是让老师开着摩托领着我们才到的学校。”老马回忆起第一次去的情形说。

  在 椰子等人的心中,这次助学只是路上一个风景,他们给孩子们准备了一点糖果、学习用品,聊表心意。可一到学校大门,他们发现学校师生都出来了,有些还穿着当 地的民族服饰,敲锣打鼓迎接他们。“那次就真的感动到我们,我们只是拿出了一点点心意,人家却十足诚意相对。”

  椰子等人的造访在当地可谓是掀起一阵小旋风。乡村小学从来没有来过助学队伍,这群手拿相机、衣着时尚的外地人,无疑让很多没有走出过自己村子的孩子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气息。

  而对于椰子一行来说,此时此刻开始,他们才与“助学”二字真正结缘了。

  “孩子们的情况远比我们想的要难。那时正值寒冬,大山里寒风刺骨,孩子们的衣服鞋子都破破烂烂,有的只穿了拖鞋,还有的光着脚丫。”第一次就随行的花脚猫至今记忆犹新,“山寨里面的房子大部分是木制的,基本上没谁家里有电器,最多就是有盏电灯”。

  “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几个一商量,就跟校长说如果有困难学生,我们想办法帮一帮。”

  越来越大的助学队伍

  就这样,这群人和这所小学联结在了一起,缘分一结就是十多年。

  “我 们第一次接收了十几个孩子,都是当地最贫困的家庭儿童。”椰子回忆说,那个时候国家已经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可还有书本费等相关费用。虽然每年只是 几百块钱,但对于这些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那时还是网络B B S红火的时代,资助信息在南奥邻居论坛里一放,邻居们非常踊跃,很快就把小孩们 都认领。到了第二年再去时,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了。”

  小巨就是这么加入的。很快,他就参与到每年元旦的固定助学行动中。“那时交通条 件比较差,周边比较远的低年级孩子走到小学要好几个小时,很不安全,只能去附近的支教点上学。小学的条件已经够差了,可支教点更糟糕。就是个简陋的木屋, 窗户是在木板上开的几个洞,连块玻璃都没有,冬天冷风飕飕的,用报纸糊上又黑乎乎的。”

  可即便是这样,孩子们上学的热情一点也不少,老师们也依旧尽职尽责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我记得曾经有个支教点,老师自己用旧铁盒、铁丝,弄了个小炉子一样的东西,然后挂在课桌下,给学生们取暖。我们一来,他们高兴得不得了。我们走了好远,回头看看那间教室,老师还站在那看着我们。”椰子说,那一幕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山里老师的坚持,有的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到退休,还有的是从外地条件更好的地方过来,也留下来了。这份坚持让当地家长们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现在他们学校每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是百分之百。”椰子说。

  随 着越来越多的邻居加入,有些邻居还介绍了朋友同事参与,资助队伍越来越大,最多的时候一年有上百人。不过,有些资助人因工作调动或出国定居而失去联系,还 有人因病过世,如何能让资助持续下去不中断,成为发起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和校长商量后最终决定,在保证原有资助学生的基础上,每年由学校从一年级新生中 选出10位最需要帮扶的学生,由椰子、老马、花脚猫、小巨等人寻找自愿资助者,进行一对一助学。

  每年元旦赴通道现场面对面交流的助学队伍也从最初的六人扩大到十一二人的规模,“主要是当地住宿接待条件有限,也不敢把队伍扩得太大。”

  “从来只是想做小善事”

  而 今,元旦通道行对于椰子、老马、小巨等人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一年365天,其实我们分给人家的已经很少了,不过就一天时光。”椰子说,这些年他们这个 不是组织的组织已经跟学校如同亲人一般,“学校每到这一天,也会专门腾出来给我们。他们说,每年只有等到我们来了,才真正感觉到,这一年过完了,新一年开 始了。”

  过去路很烂。从广州开车过去要3天时间,路上惊险不断。可这一切,都没能停下他们每年到访的步伐。水手和韩冰一家是前两年 才加入到通道助学队伍中来的,第一次去就感触颇深。“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想帮助别人的心,但不知道哪些渠道是可以信任的,只要有信任的人牵头,其实很快就 能组织起来。”

  孩子们也发自内心感激这些无私的资助者。小巨珍藏了厚厚一叠孩子们写来的信,信纸有粉色、蓝色信笺,也有的就是普通 小纸片,有用钢笔、圆珠笔也有用铅笔一笔一画写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信纸和字体,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都是类似的:亲爱的叔叔/阿姨,我是您的小朋友,非常感 谢您的支助和关心,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希望您有空过来玩,我带您爬高山……

  “以前尽管有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坚持,但最终还是会有不少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半路辍学,特别是女孩子。令人欣慰的是这十年来辍学的情况大大减少。”小巨说,其实他们也没有想过要做多大善事,就是帮一把这些孩子,持续走下去就好。

  对话

  椰子、老马、小巨:

  没打算扩大规模

  只做力所能及的善事

  南都:你们互相之间就是用网名称呼的?

  三人:是的。大家都是南奥邻居,最初都是网络认识的。一开始见面就是网名,真名反而没几个去问。说网名大家更熟悉更亲切。

  南都:为什么每年都要去趟学校?

  椰子:最开始我们是想,这么多人捐了款,你总要把一些助学的情况给资助人看看,大家才放心。我们每次去都会给每位接受资助的孩子拍照,作为成长记录,也确认仍在上学等。后来就逐渐变成一种牵绊,你不去不拍,你会觉得少了些什么,那边(学校)也在盼着你们。

  南都:助学行动为何能坚持这么久?

  椰子:坦白说,如果是我一个人,估计我也坚持不下来(笑),他们帮了很大的忙。我是跟我最好的朋友、邻居一起做这件事,就不一样了。每年跟他们一起去通道,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

  老马:没什么,觉得是好事,又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就做了。

  小巨:我们一直强调要简单快乐持久不求回报。再大规模我们也很难做好,形式也不能太复杂,因为大家都是业余时间松散组织起来的。所幸参与的人都能理解体谅,也很信任我们,这也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持续下去。小善事,坚持做就行。

  南都:这件事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吗?

  椰 子:很大影响。首先我见到很多善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不少都没见过面,却因为这种信任,把钱交到我手上。好像老马和小巨,每年近百个孩子,有时候学费没那 么快收齐,他们两个都是先垫钱,从来没有让学费迟交过。还有那些老师,那么艰苦的岗位,他们都能坚持下去。我看到这些人,我觉得我人生中没什么困难是不能 克服的。

  南都:有没有想过扩大规模?

  三人:没想过。这是综合我们自身能力和能付出的精力的考虑,我们只想做 得更久一些。所以我们要求的资助款是不多的,一年一般也就几百块,至于高中、大学的资助,这属于个人选择的问题。我们从来不想做道德绑架,说你资助这个孩 子就要管他一辈子。不过如果中途有人退出,我们会尽量兜底确保1至9年的义务教育不受影响。我们做的就是很小很小的事,把这点事坚持下去。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