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6年,今年杨箕村民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看龙船了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盼了6年,今年杨箕村民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看龙船了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提起杨箕,很多人仍会自然地加上“村”这个后缀。上世纪90年代,杨箕是一座典型的城中村。“握手楼”被密密麻麻地建在先祖留下的泰来、泰兴、雄镇等街名中。

  2010年7月,杨箕开始开拆。2016年5月,首批回迁房交付杨箕村民。高大上的住宅取代了昔日握手楼,杨箕村民喜出望外。今年端午节,首批回迁的杨箕村民终于又可以在家门口看龙船了。

  玉虚宫见证杨箕变迁

  今年端午节,记者走进杨箕发现,原先留给外地人的“握手楼”“城中村”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极具现代感的15栋36至42层的回迁房。如果不去仔细划分,杨箕和紧挨着的珠江新城仿佛连在了一起。“仲係自己屋企好,乡亲们返屋企喽。”部分回迁房上挂着的横幅,表达了回迁村民的心声。

  也许是杨箕改造前后的差别实在太大,广州一家媒体在报道杨箕回迁时发出这样的疑问:“杨箕改造后还是村吗?延续千年的古村格局能否保留下来?”在杨箕改造区,记者找到了改造后保留下来的唯一建筑:玉虚宫。

  这座建于明代历经八次重修的古庙宇,供奉着被后人称为“水神”的北帝。庙宇中的碑记除记载玉虚宫八次重建过程外,还记载着杨箕过去和其他村落交往的历史。因为具有保护价值,2002年,玉虚宫被评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在其旁边还复建了杨箕李、秦、姚、梁四大姓氏的祠堂。由此,被担忧可能流失的“杨箕文化”,被浓缩在杨箕北侧的一片土地上。

  珠江边有个“杨箕景点”

  玉虚宫的保留,注定了端午节的杨箕,无论是否改造都会热闹非凡:负责杨箕龙船事务的杨箕龙船协会,牌子挂在玉虚宫门口;旁边的复建祠堂中,张贴着大批与端午龙船活动有关的公示。

  “我们扒龙船的习惯,没有因为改造而停止。”杨箕龙船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尽管有村民搬离了杨箕,但一到端午等传统节日,村民们还是会回来。

  今年端午假期,杨箕一天都没清静过,现有的7条龙船中的5条,轮流到广州各村探亲。端午节当天,村民们在广州大桥附近的珠江边设了一个“杨箕景点”,接受各村龙船的探访。村民们还把北帝像“请”到珠江边,让各村村民膜拜。五月初六这天,杨箕的7条龙船齐聚沙涌“斗龙”……一切程序都按传统而来,没有因家园变了而停止。

  “回迁最大的好处,是扒完龙船后可以有地方冲凉了。”记者看到,有龙船手上岸后,立即飞奔回家,也有龙船手穿上新衣,从回迁房出来径直走到涌边上船。

  回迁了,龙船文化也传承下来了,杨箕人还希望旧时的街名也能保留下来。“希望泰来、泰兴、雄镇这些名字能用回到新修的道路上。”有村民向记者表示,这是老祖宗留给杨箕人的,不能断了,希望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