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期间,市民参观化橘红种植基地

  6月18日,化州市将举办化橘红文化节。加上近日化橘红入选广东岭南中药材第一批立法保护品种,如何立法保护化橘红引起各方关注。“市场上不少药品都注明有化橘红成分,但只有小部分药品企业用到正宗化橘红。”在一次研讨会上,化州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姚国林一语道破化橘红产业面临的尴尬局面,市场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出现。对此,化州市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智慧农业平台进行监控,通过立法强制化橘红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入平台,建立可溯源机制。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发现,除化橘红外,将要立法保护的另外7种中药材也面临身份标识难题。有专家表示,这些中药材名称被冠以“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等前缀,是因为在这些地方种植含药量更高,建议通过立法实现品种单列。

  产量:化州年产3800吨

  化橘红是一种中药材,因可有效治疗风寒咳嗽而享誉海内外,药效主要成分是柚皮苷。化橘红被冠以“化”的前缀,与茂名化州市得天独厚的环境有关。在化州当地种植化橘红果树,一个果子内含有的柚皮苷超过5%。如不在化州种植,单果柚皮苷含量无法达到这个数值。

  13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化州市走访看到,农民种植化橘红的积极性很高。在平定镇,许多村民的庭前屋后都种有化橘红果树。村民李柯伟说,家里仅种植60棵化橘红树,每棵树采果二三十公斤,今年市场收购价每公斤70元,60棵树的产量能卖8万多元。

  化橘红不仅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化州市以打造建设国家级化橘红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核心,形成化橘红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化州市还准备利用独特的化橘红文化,打造乡村旅游。

  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浪说,目前,化州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年产鲜果3800多吨,带动种植群众20多万人。化州现有化橘红产品加工企业65家,取得专利技术30多项,年产值超4亿元。预计到2020年实现种植化橘红面积10万亩,工业产值11亿元。目前,化橘红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尴尬:需求旺盛假货多

  尽管化橘红种植量、生产规模都实现了大幅提升,但还是“一橘难求”。据介绍,化橘红总产量仅为3800多吨,但仅药用化橘红市场需求量就有2万多吨,饮料、饮片、保健品、香料、工艺品等领域更是需求旺盛,市场缺口十分巨大。

  巨大的需求带动了种植积极性,但也给市场的鱼目混珠埋下隐患。

  广东美华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化州市种植1.2万亩化橘红,其负责人陈周华直言市场上大量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致使化橘红含金量一直无法提升,整体价格也迟迟上不来。陈周华说,除了化州外,其他地方也种植橘红。化橘红与橘红晒干后,除了检测柚皮苷含量外,外观上根本无法分辨真伪。不少商贩拉着其他地方的橘红到化州,在化州出售就变成了“化橘红”。化州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姚国林说,不少药物成分上都标示含有化橘红,但实际上只有少数药企用了正宗化橘红。

  化州市工商局局长王忠权称,化州市一直重视化橘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1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化州注册“化橘红”、“化州橘红”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倘若外地橘红伪冒化橘红,工商局可追究其责任,但因为维权成本较高、检验判断产品用时较长,所以维权的过程比较难。

  另一方面,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凌晓文表示,2009年,广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以柚皮苷含量为指标的化橘红质量标准,但因“标准”的制约力远低于法律,所以对其贯彻实施缺少自觉执行和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