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公里的大美珠江未来如何进一步精品化,其规划建设将有指导。8月8日,记者从广州市政府官网获悉,《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下称《导则》)获市政府审议通过,针对珠江核心段三十公里沿岸提出八个专项共22条导则。
根据《导则》,珠江中段西起白鹅潭、东至南海神庙的30公里将塑造世界级滨水区,不仅提升岸线亲水比例至40%、营造开放多元的公共空间,更通过打造“前低后高”滨江建筑天际线、突出“一桥一景”、塑造不同风貌主题的城市夜景等,展现全球城市形象的魅力珠江。此外,还规划较现状增加40%滨江绿地,并形成连续的珠江慢行路径系统。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前低后高”天际线]
临江一线建筑控制在60米以下
如何打造魅力珠江,展现广州的全球城市形象?《导则》规定,临江一线建筑(指未审批地块主导功能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塑造有韵律感、前低后高的天际线。临江一线街区高层建筑以点式组合为主,避免连续板式组合;鼓励塔楼建筑可与江岸成15°-45°布置,以增加通江视廊的宽度和滨江建筑展现面。
[三个十公里]
“大美珠江”西中东段各具特色
据悉,此次出炉的《导则》作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广州总体城市设计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支撑广州建设活力美好全球城市的重要抓手。其目标是构建云山珠水相望的景观视廊,打造“大美珠江”,塑造世界级滨水区,实现精品珠江三十公里大开放。
《导则》中所提及的30公里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分为3段:西十公里从白鹅潭到广州大桥,中十公里从广州大桥到琶洲岛东端,东十公里从琶洲岛东端到南海神庙。
30公里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如何分段定位?
1西十公里“近代广州”:从白鹅潭到广州大桥,是中西合璧、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
2中十公里“现代广州”:从广州大桥到琶洲岛东端,是现代多元、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
3东十公里“生态广州”:从琶洲岛东端到南海神庙,是生态低碳、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化港城。
[滨江绿地]
保护古树打造鸟类栖息地
对于不少老广而言,珠江与榕树是紧密联系的回忆。“榕树下的交往空间是广州特色的生活场景。”《导则》特别提及,要保护古树名木,加以保护利用珠江边的大榕树,通过场地设计形成丰富活动的场所,创造榕树下的生活场景。
对于备受关注的珠江水,《导则》表示将河涌分三类整治,通过涌截污清淤、水生态修复、湿地工程等生物措施,有效地恢复受损的水环境生态系统。
《导则》还要求协调自然生态保护和滨江发展空间,划定滨江绿线,规划较现状增加40%滨江绿地。增加滨江绿化覆盖率,挖潜滨江绿地;推行立体绿化种植,增加建筑立面绿化、栏杆、灯柱、桥梁等立体绿化,既美化环境,又缓解温室效应。
除此之外,还要求保护江心岛的生态原真性,打造鸟类友好的生物栖息地。严格限制北帝沙、大吉沙的建设活动,建设湿地公园、生态公园、果园、生态农业基地,构建野生动物栖息所。
[一桥一景]
江上11座桥梁各有主题定位
除临江建筑外,《导则》亦对该区域内的11座江上桥梁提出要求,将桥梁解构成为桥梁构件、桥梁家具、标识系统、慢行系统、桥梁色彩、桥头空间6大系统,包含40项要素,根据桥梁的不同风貌特色和主题定位进行设计。
这意味着西段的人民桥、解放桥、海珠桥、江湾大桥、海印大桥,中段的广州大桥、猎德大桥、华南大桥、琶洲大桥、东圃特大桥与东段十公里的黄埔大桥,将拥有“一桥一景”的特色景观。
同时,成为广州名片之一的“珠江夜景”,将分区段进一步细化。其中,西段以暖黄色为主色调,限制彩光使用,烘托中西合璧的历史景观风貌;中段以新中轴为照明主轴,以白光、暖白光为主,展现都市活力、层次丰富的夜景主题;东段以鱼珠商务区为重点照明区域,以暖白光为主,允许局部彩光。
[慢行空间]
漫步道+慢跑道+自行车道
《导则》明确将打通沿岸现存的施工围蔽、河涌隔断、桥底隔断等断点,形成两岸60公里连续的滨水开放的滨江慢行空间路径,并串联周边公园、街头绿地与滨江空间。其中,将根据慢行速度不同,形成连续的3条珠江慢行路径系统——漫步道+慢跑步道+滨江自行车道。
与此同时,将沿江路、滨江路、临江大道、阅江路、新河浦路等路打造为具有滨江特色的景观道路。《导则》表示,将鼓励这些街道沿街增加座椅、标识系统、路灯等城市家具,提供饮水、公共厕所、小型商业等服务设施;使用通透式、渗透式的绿化设计,使人在道路能够看到江面等。
而对于行人过江出行,《导则》要求保证桥下通行顺畅,增加坡道、楼梯、电扶梯等人行垂直交通、无障碍设施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并通过景观化细节设计桥底灰色空间消除压迫感。新建跨江桥梁长度不大于500米时都应考虑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行人和骑行者跨江。
[亲水岸线]
营造开放多元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上,《导则》明确增加宽度,在规划新建区、大面积改造区保留100-200米的滨江公共绿地,对于已建或已批地区远期可结合规划改造加宽。其中,绿地可考虑配套文体、休憩类等开放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同时鼓励滨江建筑底部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活动和逗留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导则》提出,在不影响行洪的情况下,要改变现状单一的垂直硬质堤岸,形成挑台、栈道、码头、自然缓坡等多种形式的亲水岸线,提升岸线亲水比例至40%。此外,建设可以让市民进入的滨江公园绿地,在滨江绿带中设置活动场地、亲水平台,并结合码头增加商业、餐饮、娱乐等多元服务功能。鼓励知名公共艺术、城市装置艺术家或跨界设计师设计反映广州城市特色的雕塑小品或城市家具,成为城市亮点与热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