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发布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广州二孩率逐年上升,市民对托幼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广州托幼机构现状如何?

  8月10日,《2018年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举行,有关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的24个报告出炉。其中,《广州市0-3岁托幼服务专题调研报告》《广州青年人口跨区域流动研究》引起大家关注。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李泽昊 通讯员 栗华英 文/图

  调查

  近六成受访者有入托需求,但广州实际入托率不足5%

  据卫计委统计,2017年上半年,广州常住人口出生达12.36万人,其中二孩7.08万人(二孩率57.28%),户籍人口出生8.9万人(二孩率59.55%)。截至2017年7月,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二孩率进一步攀升到58.37%和60.87%。伴随着“全面二孩”出生高峰的到来,对托幼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

  2017年6-9月间,广州市妇联联合广东社会学学会开展托幼服务专项调查研究,面向市民群众发放回收有效问卷4670份,走访调研了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61个街道、174个托幼机构以及10多个企事业单位,深入了解当前广州市托幼服务的发展现状。在回收的4670份有效问卷中,7.58%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入托”,有高达46.94%的受访者选择“如果有合适的托幼机构,会入托”,即有入托意愿的受访者接近六成。还有18.71%受访者选择“到时候再说”。而明确表示“不会入托”的只有22.42%的人士。

  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孩子的养育方式方面,爷爷奶奶带的比例最高(39.03%),其次为全职妈妈带(17.10%),由外公外婆带的也有16.77%,仅有4.68%的人将孩子放在托儿机构,即实际入托率不足5%。综合来看,30岁-40岁之间的已育家庭对托幼服务需求旺盛。

  值得注意的是,5.80%受访者认为“没有托幼机构”成为影响他们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

  现状

  广州各区托幼机构分布不均,海珠最多花都较少

  在托幼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广州的托幼市场现状如何?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61个街道中,共有297家幼托机构。就数量及分布而言,天河、海珠、越秀等主要城区所占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其中海珠区的托幼机构最多,有97家。而从化、增城、花都、南沙等区托幼机构数量较少、分布较稀,甚至不存在托幼机构。

  就目前托幼机构的保障条件来看,许多机构工作人员配备情况并不如人意。调查中发现有42.11%的受调研机构配备教师在5名以下,有72.88%的托幼机构保育员数量在5名以下,有30.51%的受调研机构还没有炊事员,15.25%的受调研机构未配备行政后勤人员。

  此外,许多托幼机构的用房面积较小。且在由街道办提供的场地的托幼机构中,大多是在政府的办公地点里辟出一处空间来,场地小、较拥挤,而且几乎封闭,没有室外活动场地。

  就托幼机构的主体属性来看,目前广州托幼机构有半数以上属于自营,占54.05%。其次的则是由幼儿园办的托班,占20.27%。政府举办的托幼机构数量较少。

  就收费而言,最多受访者接受的托幼收费为“每名婴儿501元-1000元/月”,占受访者总数的24.32%。“每名婴儿1001元-1500元/月”“每名婴儿1501元-2000元/月”“每名婴儿2001元及以上/月”的比例分别为18.92%、18.92%、21.62%。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对价格接受程度不同。

  建议

  不能用早教托管代替托幼,应制定托幼行业规范

  调研发现,市民因对托幼机构的认识主观上存在误区,一些市民不太信任幼托机构。

  一方面,有的机构确实收费较高但服务却不到位,服务管理存在不足,加重了人们的负面印象。此外,许多托幼机构的场所存在不规范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机构都是租借场地和利用自有房屋来开办托幼机构的,其中租房占了75.68%。这些场地大多面积小、设施简易、不配备室外活动空间,甚至缺少消防等安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政府投入资金进行改善。

  同时,也存在托幼机构的行业标准尚缺,政府对于托幼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托幼行业相关人才培养的缺失等问题。

  对此,报告建议“不能用早教、托管帮助代替托幼服务”,且认为政府必须要明确托幼工作的重要性和性质,要明确托幼服务机构是由普惠性的公益性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

  对于托幼工作的开展,报告建议可以成立“广州市加强托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开展工作;进一步明细各部门对于托幼工作的分工与责任。

  由于目前托幼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使得行业乱象丛生。建议建立一套长效的制度与标准则是政府非常重要的责任。建议广州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由市卫生计生委牵头组织制定托幼服务的一系列行业规范标准。对托幼机构的场地、设备、人员资质、卫生、营养、教育、训练、安全、收费标准等诸多条件和环节作出明确规定等。

  相关

  广州九成跨区域流动青年“有压力”

  收入、房子和孩子成最主要压力来源

  另一个引起关注的报告则是《广州青年人口跨区域流动研究》。据报告作者、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主任谢素军介绍,“当前广州青年人口跨区域流动的人员里面,本科学历以上青年达到74%。他们群体越来越庞大,每年呈几何数增长,主要从中心城区流向郊区、周边城市和城中村,在跨区域流动过程中他们压力很大但却不能短时间内缓解,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自身的心理问题。”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初,常住人口1350.1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54.1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85.53%,青年人口比重约15.2%,达到205万的基数,其中,广州市流动人口将近1000万,而流动人口中八成以上属年轻人。

  此次,调研组分别对广州市11个区的流动青年进行了统计,在跨区域流动青年群体中,具有广州市本地户籍的青年约占38.5%,超过61%的青年不具备户籍资格。

  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以上青年达到74%,其中包括13%的研究生以上学历,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逾14.2%,高中以下学历仅不到12%,可见,流动青年普遍具有较高学历特征,文化水平相对其它流动群体具有明显优势。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其中,女性占比43%,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群跨区域流动的青年中,已婚青年达52%,剩下的未婚青年中,对于婚姻大多数持不着急的态度。

  在综合压力指数方面,超过90%的青年表示“非常有压力”和“有压力”,而关于压力的来源方面,该群体表达则呈多样化,其中收入、房子和孩子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

  从跨区域青年人口的流动方向看,主要从天河、海珠、越秀、荔湾、白云、黄埔六个核心城区流向番禺、增城、花都、从化、佛山以及周边其它城市。总体来说,跨区域流动的青年人口正在呈倍数增长,仅花都区在过去三年的跨区域流动人口数就涨了五倍,广州市整体跨区域人口流量也在三年中涨了三倍。

责任编辑: GD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