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还眷恋着春雨后嫩草的清香,耳畔仿佛还能听到夏日的蝉鸣,眼前依稀还在看见稀疏的秋叶飞舞,然而时光流转未停,昨日已是立冬。
立冬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古人对冬的理解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所谓秋收冬藏是也。立冬以后,天气转寒,要增强对寒冷的抗御能力就要适时进补。立冬宜进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关于在立冬应该吃什么进补?则一直都有立冬吃饺子进补一说。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冬天里,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立冬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另一种说法来源于“交子之时”。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的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立冬之日吃饺子,在饶平,那就要尝一尝我们名扬内外的三饶饺了!三饶饺闻名遐迩,它以皮薄、肉馅精、汤水鲜甜、味道美而备受人们赞赏。尤其是由著名厨师江林改进创新后,故有“要吃三饶饺,必找卖饺林”之口头禅。凡到三饶镇的人,都要一饱这美食口福,甚至大多数人吃后还要买些生饺带回家中,让家人同享三饶饺的味道。
三饶饺自古有之,起源于馄饨(即云吞)与水饺两种点心,通过名厨师的配合改进而成。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铁蹄残踏我大好河山,潮州、汕头一带失陷,人民流离颠沛,三饶古城地处山区,来往客商及疏散人员多,一度使古城的饮食业出现繁荣景象,勤劳而善于经营的江林厨师积多年经验,首先推出口味独特的饺子上市,不料一举成名,从此三饶饺的美名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三饶饺制作精巧,配料齐全。首先要用精面粉作饺皮,其次是饺肉(馅)的精制,以翅脯、虾米、鸡蛋、瘦肉、盐等构成。翅脯以乌旗翅最好,其次是汕头二翅,翅脯大小要适中,大了味道不佳,小了刺多无肉。虾米取东山岛宫前虾米最佳。精肉要选择猪后腿肉,去筋骨和白肉。原料备齐后将比例适当的翅脯、虾米用臼子捣碎,再用筛子过筛,使其成为粉状,然后放入精肉加上适量鱼露用刀慢慢剁成饺肉。饺皮则用精面粉放入适量的盐水后,不断用手工进行揉、搓、压、辗的操作,必须加工成薄而均匀,薄至包上饺肉不破而透明可见为好。饺皮制作好后,在每片饺皮放入适量肉馅(肉馅不宜过多,太多则会出现饺肉未熟,皮已烂不好看,也影响口感),对角折卷成“三角状”,增加美感不露馅。这样子三饶饺就包好了!
包好的饺子必须大小均一,放进锅里汤水煮熟而成(须滚汤才放饺子)。三饶饺子的汤水不是一般开水,而是加上特殊的配料,配料有猪大骨、排骨肉、鱿鱼、虾头、鱼油、特级鱼露、葱子油、盐、味精、莞荽等,这些配料加水用猛火煮开后再用文火慢煮开,这样热成的汤水精甜可口,别有一番味道。在立冬之日,端上一碗香喷喷的三饶饺吃时,要当心别把你的舌头吞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