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实习生何碧媚 通讯员彭福祥、李绍斌)2月大的女婴小周一出生就无法正常呼吸,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且心脏上的“洞”直径接近8毫米。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由于孩子的体重仅为3.5公斤,血管太细,手术中无法采用心外科手术常用的体外循环,也不能采用心内科介入治疗,最终,心外科张希教授团队打破常规,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手术的方式,成功帮她“补心”。经文献报道查询,此项手术是全球运用微创经胸封堵术成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年龄与体重最小的婴儿。
二胎宝宝出生后有异样
小周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孩子父亲周先生说,小周出生后一张口却没声音,脸憋得紫红,不仅呼吸困难,喝奶也没力气。待小周满月后,家里人带她四处求医。有家大医院的心外科医生明确告诉周先生,孩子不治就会死亡,但是进医院做手术要等2~3个月,等孩子长大一点,才可以在心脏上动刀。
小周出生一个多月后,体重不增反降,由出生时的3.6公斤下降至3.5公斤。周先生担心再拖下去,孩子等不及,便辗转找到张希教授。
“小鸡蛋”上动刀
8月4日,小周的诊断结果相当不乐观: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心脏彩超显示,患儿室间隔缺损达接近8毫米,跨隔压差 36毫米汞柱”,属于“大分流量室缺”,严重影响正常的心脏血液供应。张希教授判断,考虑到孩子身体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医生一般建议在学龄前做手术,但是小周的病情太过严重,必须及时手术干预。
对付室缺常规的手术方法是建立体外循环,在心脏停跳的状态下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但小周的年龄和体重太小,心脏大小仅相当于一只小鸡蛋,手术操作空间有限,且体外循环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后易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脏器功能损害,如果需要心脏停跳的话影响更大,风险太高,因此医生建议考虑微创封堵手术。
8月18日,小周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接受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此次手术从切开皮肤到关闭伤口仅用1.5小时,小周术后即清醒并在手术室拔出气管插管,真正做到了“快速外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获悉,小周恢复良好,现在每次能进食60~80毫升牛奶,比术前有明显改善。
三大“补心”各有优缺点
据中山一院心外科熊迈副教授介绍,现有先心病治疗方案主要是传统外科手术、内科介入治疗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外科微创手术,各有优缺点。
传统外科手术:需在胸口开一道二十至三十厘米的切口,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完成补心手术,但由于切口很大,会遗留明显的手术瘢痕,同时延长住院时间。
心脏介入术:手术时间短,创口小,但由于全程借助X射线,虽然有一定防护,但医患仍需暴露在辐射环境下。介入封堵术更适合治疗简单先心病,万一遇到意外情况,还需要转为外科传统手术。
心脏微创手术:借助超声心动图引导,免除了体外循环支持和X射线暴露的风险。由于手术切口小,时间短,一旦术中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及时改为体外循环手术,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但该手术有禁忌症,适合治疗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以往认为,适合手术的患者应在一岁以上、体重超过八公斤,室间隔缺口在1厘米以下,房间隔缺损在3厘米以下,心脏没有合并其他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