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网络文章引发热议。据文中公布的一份“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航天研究员张小平此前任职单位——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称他是相关火箭发动机项目的灵魂人物,其离职甚至“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
9月27日,张小平离职后前往的新公司——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航天事业的整个大方向不会因几个人而受影响,中国航天领域已有足够多的积累。
就在“张小平离职影响中国登月事件”引发热议的同一天,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短喷管推力室在其湖州自主建设的试车台进行了20秒的短程点火试车并取得成功。
张昌武在湖州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还称,蓝箭航天只是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任何的平台都会适合或不适合一个人,部分工程师在原科研院所有很多积累,但也许会有一些更多的想法和抱负,蓝箭航天就会帮助他们实现,但终究没有脱离中国航天事业这个大背景。
张小平所离职的单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下属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简称六院十一所)。目前,媒体已经证实“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系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拟定提交的相关劳动仲裁文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也对《北京青年报》坦承,该文件为了起到挽留张小平的作用,夸大了对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张小平的离职不存在影响任务的问题。
上述“夸大了张小平作用”的文件称,张小平长期在研究所负责低温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离职前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张小平在两项实现载人月面着陆的关键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担任“最关键技术岗位”,“是这两型发动机研制的灵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张小平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极大影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至于《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一文中称张小平离职前的待遇“12万一年”一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此前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其他下属研究所任职后来同样入职蓝箭航天的一位航天科研人员。他对记者表示,这个数字在业内来说是不准确的,应为该网文编造。
该研究人员还表示,张小平离职一事用“挖”字其实不准确。“我来蓝箭其实更多的是基于双方相互一致的认同。马斯克建立SpaceX,把原来我们对航天、火箭的一些认识都颠覆掉了。我原来在研究所工作时,看到人家的进展心里比较焦急,大型国企的体制内研究所经过若干年发展内部其实已经非常非常规范,什么人做什么事、技术怎么研发,有一些碰撞的想法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实现。我认为我们中国不是没有马斯克公司中那样的工程师,只是这种人的有些想法在原有环境中不那么容易得到实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及了相关问题,他表示,相比过去,体制内研究院近年被民营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研究院会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长期研究国企改革问题,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张小平事件虽有夸张成分,但国有企业高科技人才的流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其原因是国企对高科技人才和骨干员工的薪酬激励存在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