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肥大症:医生需加强识别能力 实现早诊早治

  在美国、欧洲等地区的罕见病目录中,肢端肥大症都被纳入其中。在协和医院的神经外科病房里,我们见到了肢端肥大症的患者。“满月脸、水牛背、大鼻头”是他们最典型的特征,但病魔对他们的侵蚀绝不仅仅是外貌肢体的变化。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任直教授介绍,肢端肥大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是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一种,引发生长激素的过度分泌,导致肌体各个系统发生变化。患者早期表现为手脚、鼻子变大,嘴唇增厚,下巴大颧骨高,感觉平时穿的鞋帽变小,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会被误认为发胖,当出现典型的外貌变化时,垂体瘤往往已经长的很大。

  王任直介绍,目前治疗肢端肥大症的首选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但大部分患者被确诊时,很多身体机能已经严重下降,伴随其他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最重要的是早期发现肢端肥大症,任何肿瘤都是一样的,早诊早治的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提高医生们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据王任直介绍,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肢端肥大症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一套正在研发中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通过面部识别出肢端肥大症患者,这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肿瘤里的罕见病:胃肠间质瘤和神经内分泌瘤

  随着医学的进步,曾经一些诊断困难的罕见病,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胃肠道间质瘤便是其中之一。

  “胃肠道间质瘤曾经误诊率、漏诊率很高,近年来诊断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表示,胃肠间质瘤发病率目前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总体估算占到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发病率非常低,但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除诊断准确率提高之外,胃肠间质瘤也是实体瘤中第一个有明确靶点的疾病。“因为对疾病认识较为清晰,通过手术结合靶向药物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状况好于其他的实体瘤。治疗效果的明显,促进了人们对它的认识,进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胃肠间质瘤的研究是医药协同发展而使病人受益的一个典范。”沈琳说。

  除了胃肠间质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罕见病常引发消化系统肿瘤,这就是神经内分泌瘤。神经内分泌瘤发病率约为5/100000,可以发生在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其中消化道最为多见。

  部分神经内分泌瘤会产生一些激素,如胰岛素瘤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表现为低血糖症状;胃泌素瘤会分泌大量的胃泌素,表现为腹痛、胃溃疡等症状。这些症状会让病人辗转于各个科室,很难及时得到确诊。沈琳表示,与胃肠间质瘤诊断较为清晰、靶点明确不同,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常复杂,分型、治疗方法、愈后情况千差万别。

  “目前来看,专业医生对神经内分泌瘤的认识也有限。”沈琳略有些无奈地说,神经内分泌瘤发病复杂,治疗手段有限,必须跨学科交流,只有进一步提高对神经内分泌瘤的认识和研究,才能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更多希望。

  相关链接——

  患有罕见病的患者该如何寻求帮助呢?

  北京协和医院是全国疑难危重罕见病诊治指导中心,全院各个专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诊断罕见病的丰富经验,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家族性限制性心肌病、遗传性肾小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对于尚未确诊的罕见病患者,协和医院于每周三下午开设罕见病专科门诊,患者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微信公众号(“罕见病家园”)预约。通过多学科协作以及基因检测辅助诊断技术,帮助更多的未诊断疑难罕见病患者得到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