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又现一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昨日,东莞市食品药监局通报,5月8日,东莞大岭山镇杨屋村一行5人前往马鞍山游玩,途中采回野蘑菇食用 后被毒倒。目前,5人已转入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其中2人症状较重。“时值雨季,菌类疯长,容易出现误食毒蘑菇事件。”昨日,东莞市食药局再次提醒广大群 众,不要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南都记者了解到,野蘑菇已成为东莞“头号毒物”,是近年来引发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仅2012年~2014年,东莞就有8人因误食野蘑菇死亡。南都记者梳理了常见毒蘑菇种类,希望能为市民日常防范提供指引,做好警示。

  5人误食中毒 2人病重

  此次发生中毒意外的是东莞大岭山镇杨屋村第三工业区一家店铺的5位店员。东莞市食品药监局通报称,5月8日下午,一行5人前往大岭山镇杨屋村的马鞍山游玩,途中采回约半斤野生蘑菇以作食材,于8日晚上20时左右煲汤食用。

  5 月9日凌晨4时至6时,魏某和肖某等人,先后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被送往大岭山医院治疗。大岭山医院根据患者病症,结合饮食史,初步 怀疑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当日9时30分,5人先后转诊至东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目前,2人症状较重,已入东莞市人民医院ICU监护。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今年东莞市食药局通报的首宗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东莞市食品药监局表示,目前东莞市卫计局已组织专家对中毒人员会诊,全力救治。同时,已要求大岭山镇在公园、草地等易生长野蘑菇的地方做好警示,防止群众自行采摘和食用野蘑菇引起中毒事故。

  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

  近年来,东莞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数据显示,野蘑菇已成为东莞的“头号毒物”,相关专家统计发现,2012~2014年东莞食物中毒事件中,野蘑菇是引发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三年间,东莞食物中毒死亡9人,误食野蘑菇死亡的就有8人。

  而且,野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外来人口的家庭。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东莞市食药局表示,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

  此 外,民间流传着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也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比如“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等。不过,监管部门表示,近年来,在广东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故的患者,大多数都说以前曾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种类,毒菌 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菌鉴别方法。”

  昨日,东莞市食药局也再次提醒,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预防

  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错误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