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商报讯 记者苏淑婷摄影报道:“熔糖要15分钟左右,当其达到160℃,就要马上倒入爆谷花里,进行搅拌,让爆谷花与糖浆充分接触。”昨日,在龙江市民温仕辉的家中,数台摄像机多角度地录制其制作煎堆的全过程,而这纪录片将于2018年的元宵节在CCTV9播出。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中央电视台在CCTV9重磅打造推出一档全新形式的节目——《中国微名片·餐桌上的节日》,通过为时5分钟的微记录片,向观众展示老一辈的传统手艺,增强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其中,因拥有香脆的口感、吉祥的寓意,而深受广东人喜爱的龙江煎堆成功上榜,成为龙江美食的一个“微名片”。
从熔糖、做馅、包制、上芝麻到油炸,为满足摄制团队的要求,在摄制的过程中,温仕辉不厌其烦地反复每一个步骤,以让每一个步骤都能在镜头前完美地呈现。“龙江煎堆是龙江的一张名片,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工匠精神。”温仕辉表示。
而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保育,除了民间在坚持外,龙江镇政府也十分重视。对于传统煎堆的制作,除了借助本次央视摄制队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外,龙江还将以龙江煎堆、龙江东头烧肉等名小食、名菜进行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同时委托龙江饮食协会申报国家级美食牌匾,在申报过程中不断挖掘和丰富龙江饮食文化内涵,擦亮龙江的美食名片。
新闻链接
近50年的坚守 就为这一口煎堆
年底将至,新一年又即将到来,每个新旧年的交接时期,都是温仕辉最忙碌的时候。
年过六旬的温仕辉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龙江人,百年前,他爷爷阿合就已经是当时最出名的龙江煎堆制作人之一,温仕辉办公室墙上挂着写有“合制而成”的牌匾正是其爷爷开店时,行家所送的贺礼,这见证者其煎堆厂的开始。
手艺一代传一代,在上世纪60年代,14岁的温仕辉就跟父亲学习制作龙江煎堆,在父亲交棒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温仕辉的食品厂也将龙江煎堆销售到了海内外。在每年的农历10月到岁末50多天的时间里,食品厂都要生产12万斤左右的龙江煎堆以及饼干、酥角脆角等食品,送到省港澳的各大商场、经销店销售。对于这“季节性”的忙碌,温仕辉已经习惯了,这近50年的坚守,就是为了更多的市民在新年里吃上这一口的龙江煎堆。
但由于生产成本逐年上涨,2004年,温仕辉将食品厂搬到了土地租金更便宜的高明荷城。近年来虽然传统食品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但令温仕辉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和女婿准备接班,家族的传统手艺不至于失传。“做煎堆这些时令性的食品,一年只不过做50几天,又辛苦,日夜不停,接班比较困难。”温仕辉坦言,但阿爷个招牌那么多年,我们都希望有人接班,将这个煎堆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