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位于南海之滨的“粤东明珠”,有着“海滨邹鲁”美誉的汕头,迎来一场潮剧文化艺术盛宴——“2019汕头潮剧艺术周”。 四海潮人相约再聚汕头,同唱潮音雅韵,共叙乡情梓谊。

  潮剧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熔铸了中华民族优秀戏剧文化的精华和潮汕地方文化元素,是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993年、1999年、2008年、2012年,汕头成功举办了四届潮剧节,社会反响热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办“2019汕头潮剧艺术周”,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提振城市精神,传播汕头声音,提升汕头城市美誉度,展示潮汕深厚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的有力举措。

  2019汕头潮剧艺术周,以“潮音扬四海,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共邀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美国、越南以及中国香港和内地共38个演出团体参加,其中境外团体18个、内地团体20个,参与演出人员近2000人。本次活动聚焦时代主题,聚焦互动交流,聚焦艺术创新,聚焦文化惠民,将为广大市民特别是潮剧爱好者呈现精彩的视听盛宴。除展演优秀剧目外,还将举办开幕式暨“筑梦新时代”文艺表演、鮀城之夜——潮乐潮曲音乐会、潮剧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潮剧题材书画展、潮剧精品剧目展播等活动。

  从2012年第四届潮剧节至今,汕头的潮剧界喜事连连、人才辈出、好戏连台、精品频出……

  人才培养:“诞生”潮剧历史上首个本科学历班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潮剧艺术也是一样。2017年,市委宣传部与上海戏剧学院开展合作,由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开办“戏曲表演(高起本)学历班”,潮剧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本科学历班就此“诞生”。

  戏曲表演(高起本)学历班于2018年3月正式开班,来自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广东潮剧院等单位的20位青年学员,开始在上海戏剧学院接受五年的系统教育。这是潮剧史上的创新举措,对于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戏曲人才,将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潮剧事业,增强潮剧艺术的活力,提高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汕头唯一一所培养潮剧潮乐人才的专业性学校,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潮剧人才。师生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各项比赛,不断获得佳绩。2014年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荣获地方戏少年乙组表演奖。2015年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荣获地方戏曲专业组“十佳金花”奖。

  近年来,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摸索、敢于尝试,与韩山师范学院联合举办“非遗”戏曲(潮剧)表演、音乐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改革试点班。2018年9月,三二分段学生已就读韩山师范学院音乐表演(潮剧)专业,成为潮剧艺术教育历史上第一批专业对口的全日制大专生。学校还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潮剧表演人才高级研修班”,培养优秀青年潮剧演员,为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名家传戏: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潮剧传承人倾囊相授

  保护潮剧剧种特色,推动潮剧艺术传承保护是近年来潮剧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广东潮剧院着力加强潮剧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建设,组织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潮剧传承人开展“名家传戏”工作,充分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将优秀潮剧传统艺术传承到青年一代。

  201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入选了“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项目名单,开展了潮剧经典《扫窗会》《梅亭雪》传承培训工作。2017年,荣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展荣也入选了“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项目名单,传承了潮剧《闹钗》《挡马》两个经典剧目,传承工作得到了老艺术家的鼎力支持,开展得有声有色。

  今年6月6日晚,“名家传戏·经典再现——潮剧传统折子戏传承汇报演出专场”在慧如剧场举行,上演的是由青年演员带来的《送郎》《闹开封》两出潮剧传统折子戏。演出现场,青年演员们不负众望,将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舞台上,老艺术家张长城的两出经典作品经过他们的演绎,让观众既看到了张长城的影子,又感受到一股青春的气息。演出结束时,台下掌声雷动,老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们纷纷起立鼓掌,为青年演员点赞。他们看到的是潮剧未来的希望,传承工作取得的喜人成果。

  青年接棒:林燕云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艺校教学打下扎实基础,院团培养促使人才快速成长,老艺术家倾囊相授,新一代青年演员迸发出让人欣喜的活力与自信。今年4月26日晚,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3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广东潮剧院一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林燕云凭借潮剧《李商隐》荣获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表演奖”,这也是汕头市时隔12年又一个中国戏剧最高奖项获得者。

  本届梅花奖经全国推荐和层层选拔,共有44名优秀戏剧演员进入初评,17名入围终评,最终差额评出15名本届梅花奖获奖演员。由林燕云主演的抒情历史潮剧《李商隐》在南宁邕州剧场参加现场终评竞逐,收获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成功“摘梅”。

  这是继现任广东潮剧院副院长张怡凰在2007年获得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潮剧演员再次获得梅花奖,是我市第三朵“梅花”。这次获奖是对潮剧近几年发展的一次检阅,也是青年演员快速成长的一个缩影。

  保护传承:建成全省首个地方剧种保护传承基地

方淦明 摄方淦明 摄

  2017年 6月9日,广东潮剧院潮剧保护传承基地启用暨姚璇秋艺术传习所揭牌仪式在汕头广东潮剧院举行。这是全省首个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基地,连同姚璇秋艺术传习所的成立,更有力促进潮剧保护传承能力提升、保护传承环境改善,进一步推动潮剧艺术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

  广东潮剧院潮剧保护传承基地是2014年度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项目,主要是通过改造完善世贤伊梨楼、梨香楼二层而建成,总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该项目于2013年立项,2014年启动建设,至2017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潮剧保护传承基地内设多功能厅、展厅、传习室、录音棚、潮剧数字资源制作中心、档案室、图书资料室等。

  姚璇秋是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潮剧剧种代表人物、国家及省级非遗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70年的从艺经历中,她塑造了王金真、江姐等一大批经典的舞台形象,她的表演艺术深受国内外观众赞赏。在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广东潮剧院院部划转设立“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并成立“姚璇秋艺术传习所”。

  精品创作:《红军阿姆》等一大批剧目屡获大奖

  2017年11月,由广东潮剧院精心打造的现代潮剧《红军阿姆》参加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剧目一等奖,主演詹少君获得优秀表演奖,同时该剧还获得优秀音乐创作奖。该剧荣获“第十三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写英雄、颂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红军阿姆》以李梨英的感人事迹为素材,浓墨塑造一位朴素而坚韧的母亲形象。李梨英是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农村妇女,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先后痛失五位亲人。她本人也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掩护部队伤员,为闽粤革命斗争和潮汕根据地建立作出卓越贡献,被战士们敬佩而亲切地称为“红军阿姆”……剧中大量使用民歌小调,巧妙运用“对歌”、“出花园”等潮汕特色民俗,具有鲜明的潮汕地域特点和潮剧剧种特色,是一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潮汕风情的现代潮剧。

  近年来,广东潮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挖潮汕特色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编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极佳的潮剧艺术精品。新编历史潮剧《古城风雷》参加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林初发获优秀表演奖、陈文光获优秀编剧奖、黄丹娜获表演奖、王庆苏获音乐创作奖、边文彤获舞台美术奖等5个单项奖。

  走向全国:潮剧首登央视元宵晚会

  素有“小春晚”之称的央视元宵晚会可以说是全国观众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元宵大餐”。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元宵晚会》,广东潮剧院名家张怡凰、林初发等携潮剧《观灯》登上了央视舞台,这是央视元宵晚会创办34年来,潮剧首次登台亮相。

  潮剧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潮剧《陈三五娘》选段《观灯》,以元宵“走花灯”为背景,叙述泉州人陈三因此邂逅黄五娘,最终喜结良缘的浪漫爱情故事。《观灯》作为一个独立的戏曲节目,完整地呈现在央视元宵晚会舞台上,让潮剧的戏迷们感到十分惊喜。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借鉴融合潮剧元素的舞蹈曾登上央视春晚。在2016央视春晚南部分会场的演出中,来自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100多名师生惊艳亮相,先后出现在开场呼号、《美丽中国走起来》、《发光时代》、《开门纳福》四个环节,其中开场的钱鼓舞以潮剧花旦戏钱鼓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全国人民喜迎新春的心情。

  近年来,广东潮剧院组织剧团多次到全国各地展演,参加全省文艺精品巡演活动,积极加强与国内潮人社团及文化部门等的联系,进一步推动潮剧艺术走向全国,提升潮剧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对外交流:“文化使者”维系乡情梓谊

  潮剧是“文化的使者”,在对外文化交流和维系乡情梓谊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17年,广东潮剧院组团赴越南、新加坡、泰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活动多达57场次。据统计,广东潮剧院建院至2018年底,出访国(境)外演出110多个团次,对外交流5200多人次、演出1300多场次。

  2016年11月,广东潮剧院与香港潮商互助社联合组团赴马来西亚举办“海丝潮情——潮剧潮乐马来行”活动,这也是该院首次走进马来西亚。在经典折子戏专场和经典传统剧《金花女》的演出现场,1000座位的礼堂座无虚席,演员精彩的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在马来西亚期间,广东潮剧院的乐师与融和兴儒乐社的学生乐队一起演奏潮州音乐,并辅导传授演奏技艺。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广东潮剧院积极开拓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海外潮剧社团交流合作,并在艺术指导和演职员培训上予以支持,促进了海外潮剧社团在潮剧艺术上的提高。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同样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发挥专业的艺术特色和优势,把专业教学成果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学校艺术团7次出访法国、9次出访新加坡,多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7次受邀参加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文艺演出,接待了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访问团和青少年寻根团,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惠民:“周五有戏” 共演出四百多场

  推动新时代潮剧繁荣兴盛,必须让更多老百姓走进剧场。为此,广东潮剧院于2013年推出“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演出活动,采取低票价及免费赠票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共享潮剧繁荣发展成果。除潮剧演出之外,还有粤剧、广东汉剧、山歌剧、京剧、正字戏、越剧等剧种以及歌舞、杂技等参与演出,至2019年9月30日共演出400多场。

  目前“周五有戏”活动已成为汕头城市文化品牌,慧如剧场也逐步成为地方戏剧“百老汇”式的演艺中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全面发布演出信息,全媒体宣传推广,扩大“周五有戏”惠民演出活动影响力。目前慧如剧场已成为潮剧文化惠民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汕头城市一块亮丽的文化名片。

  同时,广东潮剧院坚持依托广阔的农村演出基础,巩固潮剧农村演出市场,让潮剧“走下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年来每年演出场次保持在500场左右,2017年共演出458场,2018年演出448场。

  除此之外,还通过开展一系列潮剧进校园和学生进剧场活动,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学习地方传统文化,更好地培养潮剧年轻观众,传播潮剧艺术,推动潮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让“南国鲜花”开遍校园。

  理论研究:潮剧数字化试点工作加强档案建设

  潮剧艺术资料珍贵且难以复制,加强潮剧艺术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广东潮剧院列入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该院拍摄70小时视频资料、收集12小时音频资料、收集210小时视频资料、采集图片200多张、收集文章420篇、整理潮剧书刊50多部,最终上传潮剧数字化数据2000多条。

  广东潮剧院依托潮剧数字资源制作中心、艺术档案室、录音棚、图书资料室,坚持开展潮剧人文资料的收集、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潮剧艺术档案体系,推动潮剧艺术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编辑出版潮剧艺术理论及普及性书刊资料,录制潮剧艺术光盘等多媒体资料。

  2012年以来,该院先后出版《岁月如歌——潮剧百年图录》《中华戏曲·潮剧》《潮剧史》《光影故事——潮剧老照片集萃》《潮剧史话》《一代名家妙曲传——马飞潮剧作曲艺术研究》《来者万古流传——潮剧艺术博物馆藏品故事》等书籍。并创建“潮剧大观园”网站,创办《声色艺》网刊,全面宣传潮剧艺术。

  民营剧团: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

  民营剧团,不仅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有着深远影响,也是继承发展潮剧艺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我市各个优秀民营剧团异军突起,在不少高水准、高层次的演出活动中出现。

  2018年6月28日晚,2018年国家大剧院第三届小剧场优秀戏曲节目邀请展迎来潮剧专场。汕头市辉泰潮剧艺术团携《桃花过渡》、《包公会李后》、《杨子良讨亲》、《梅亭雪》、《晨钟惊梦》5出折子戏为首都的观众献上了一场潮剧文化盛宴,这也是我市潮剧团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

  2017年11月,由汕头经济特区潮剧一团倾力打造的新编大型潮剧《妈祖》在广州南方剧院亮相,参加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展演。《妈祖》取材于潮汕民间关于妈祖林默娘的传说,该剧通过“海边阻行”、“伏机救兄”、“焚屋引航”等情节,表现了林默娘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操,也展示了她作为一个凡人的世俗追求和痛苦以及渔家女子无私无畏、忘我奉献的闪光精神。2个小时的精彩演出不仅深深打动了现场的专家,也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打响了优秀民营剧团精品剧目创作的品牌。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着力支持民营剧团发展,从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展演展示等方面给予扶持,逐渐构筑起民营剧团与国有院团齐头并进、互为补充的良好发展生态。一批优秀民营剧团不断发展壮大并积极参与文艺惠民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成为汕头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一支生力军。

  来源 汕头plus 撰文/摄影  林蓁(除署名外)